北京農業信息技術研究中心成立于1999年,2001年科技部批準依托該中心組建了國家農業信息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NERCITA),是專門從事農業及農村信息化技術研究與開發的國家級科研平臺。中心旨在面向我國現代農業發展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大需求,重點圍繞農業智能系統與信息服務、農業遙感與地理信息系統、農業精準作業技術與裝備、農業物聯網與智能控制和食品質量安全控制與數字物流等五個研究方向,開展基礎理論研究、關鍵技術開發、重大產品創制、科技成果轉化與推廣等工作,探索農業與農村信息化建設的可行路徑、可推廣模式和可持續機制,為“促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貢獻科技力量。
科研工作方面,中心共承擔各類科研項目600余項,科研經費11億元。獲得國家授權專利400余項,獲得軟件著作權登記800余項;發表論文2000余篇,其中SCI論文近300篇、EI論文近700篇;出版論著近50部。獲省部級以上科技獎勵60項,其中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7項。2003年獲世界信息峰會大獎(e-Science)。
科技服務方面,在農業智能系統、精準農業技術、農業定量遙感、農業物聯網、農產品質量安全與溯源等研究應用方面具有顯著優勢,形成了具有自主產權的系列化、配套化、標準化的技術產品體系,先后獲國家新技術產品5項、北京市新技術產品28項,擁有“綠泉”、“綠水”、“綠園”、“綠云格”等14個商標。中心產業化項目400余項,產業化收入上億元,成果在全國30余省市得到應用。
國際創新合作方面,中心先后與美國農業部、加拿大農業與
食品部、意大利國家研究委員會、德國萊布尼茨農業工程中心等單位簽署了十余份雙邊合作協議,聘請國外客座研究員20余人,先后承擔中歐龍計劃、歐盟FP7、牛頓基金等國際合作項目,研究成果推廣到越南、馬來西亞、俄羅斯、以色列以及非洲等國家,重點通過國際合作項目、建立聯合實驗室、互派研究人員交流等多種形式開展國際合作交流。2010年獲批國家級引智示范基地以來,每年引進國外專家開展國際合作與學術交流30人次。創立了自主品牌的學術交流平臺,自2000年起每兩年舉辦一屆的智能化
農業信息技術國際學術會議已成為國內外同行交流的固定平臺;建立了京臺科技交流平臺,中心自2006年起每年承辦“京臺青年科學家論壇”,目前已成為北京市對臺交流重點項目。
查看詳細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