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只眼看“制度”
在培訓中,討論到某些問題時,有的學員就說:“公司在這個方面,沒有制度,要是有了明確的制度,今后經銷商就能減少竄貨問題了。”還有的說:“如果老板把兩個部門之間的界限劃分清楚,就不會出現互相扯皮的問題了。”學員這樣說是有道理的,制度是管理的前提,沒有制度,或制度不完善的企業是沒有未來的,它只依賴某些人而存在。但站在另外一個角度上來看,每件事都可以寫到制度里嗎?制度是萬能的嗎?有了制度就“好辦”了嗎?管理者和制度之間有著微妙的關系。
站在老板的角度上來看,制度太多了,往往成為某些人推卸責任的借口。他們會說:“不是我沒能力做,也不是沒有看見,更不是做了對公司不好,而是制度沒有規定必須我做,我為什么主動去做呢?萬一惹來麻煩怎么辦?”于是老板看到這樣的行為,就更加完善制度,形成厚厚的管理手冊,但不要忘記,任何制度都是有漏洞的,就連微軟的軟件都要出問題,就連《刑法》都要反復地修改,更不用說管理制度了。往往制度越完善,漏洞越多,還不如在職務說明書上寫上“其它公司交代的任務”,來修補所有的漏洞。
如果制度非常完善了,有的老板會想:“現在什么都有明確的制度,都按照流程操作,都上電腦了,我請個文員就可以了,為什么要請你這個經理?你不是太貴了嗎?”老板是對的!經理就是填補制度空隙的。任何制度,就其本身來說是不完善的。經理的作用就是讓它完善。制度是剛性的。經理是柔性的。制度是木扳,經理是填補木板的膠。這樣才能發揮制度和經理最大效果,才是完美的。所以從這個角度上來看,制度太多是經理無能的表現,喜歡制定制度完善管理的經理,他們是徒勞的,他們有擺脫責任的嫌疑。
任何制度和之間,不可能平滑過度的,總有一些東西遺漏,那經理就是制度之間的黏合劑。任何制度都要靠人去協調執行,那經理就是拼接不同制度的裝配工人,經理讓制度平滑過渡。比如說。制度規定要對客戶的信用進行評估,然后才給予或不給予信用額度。那信用經理通過拜訪客戶,發現在這個客戶面對提問心神不寧,于是決定不給信用額度。這個“心神不寧”,就是經理主觀判斷,制度里面沒有辦法規定,屬于制度之間的過度地帶,全靠經理的判斷。所以站在管理的角度上來看,經理是來貫徹制度,修補制度、黏合制度的。
培訓中,還有的經理說:“我對下屬的管理是規范的,我從來不把個人感情帶到工作上,因為那會影響工作。”我聽到了抬頭望了望,覺得好笑,也不好當眾反駁,暗自在想:“如果你不把個人感情帶到工作上,那公司要你做什么?如果是這樣的管理方式,還不如把什么都規定好了,一切按制度執行,不比你的管理更有效,還更便宜?你的管理方式和機器,和冰冷的制度相比,有什么區別?”
在企業的管理中,大多數制度就是建立在無情的基礎上的,它把員工當做無生命的工具,當做不愿意工作,而希望拿高收入的人。正因為如此的設計,才有了制度存在的價值。制度是老板陰暗面的體現。制度是不信任員工的集中體現。制度是非人性化的集中體現。
作為一個管理者,一定要不斷思考,老板請我來是為什么?我的什么方面,讓老板覺得值錢?他對我有什么要求?這些問題想清楚了以后,才可以做一個合格的管理者。象前面說的那個經理,我要問他:“公司請你來當經理,就是要在無情的制度上,灑上一些溫情。制度是無情的,你也是無情,員工怎么能受得了?企業哪里還有什么文化?制度來體現無情的一面,要你來體現有情的一面,制度無情,你有情。這樣才調和,才能推動公司事業的發展。”
總之管理者要記住:管理者不要盲目制定制度,制度太多是經理無能的表現,你就是老板用來協調制度不足的。在執行制度時,要做到制度無情,我有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