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機械化對于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保障糧食安全,促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加快農業勞動力的轉移,逐步發展農業規模經營,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加快現代農業建設進程,提高農產品市場競爭力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如何加快永嘉縣農業機械化發展的步伐,改善農民落后的生產方式和艱苦的生產環境,減輕農民的勞動強度,提高土地產出率和農民收入水平,意義十分深遠。
1 永嘉縣農業機械化的現狀
永嘉縣地處浙江省東南部,甌江下游北岸,總面積2 698 km :,耕地面積占1.56萬hm ,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稱,全縣下轄38個鄉鎮, 總人口93.23萬人。2010年永嘉縣農業機械總動力為18.67萬kW,其中耕作機械2 039臺(套)16 350 kW、插秧機47臺311 kW、排灌機械4 005臺22 940 kW、植保機械1 626臺689 kW、聯合收割機84臺2 753 kW、設施竹木大棚327萬多m2。,農副產品加工機械4 341臺25 226 kW、 物烘干機24臺、畜禽養殖機械104臺1 070 kW、漁業機械816 kW、林果業機械27臺344 kW、茶葉機械1 383臺7 312 kW 、運輸機械2 678臺83 711 kW。
2010年,全縣水稻ll 666.7 hm2。機耕4 433.3 hm2,機耕率38%;機收3 526.7 hm2 ,機收率30.23%;機插980 hm2 ,機插率8.4%。
2 當前永嘉縣農業機械化存在的問題
2.1 農業機械化整體水平不高
目前,永嘉縣農業機械化綜合水平與全省平均尚有差距。農業機械對農業生產的作用主要體現在機耕、機收和運輸等方面。在山區鄉鎮,農民還沒有完全從“面朝黃土背朝天” 的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經濟作物、大棚設施、畜禽水產養殖等高效農業的配套機械和設施也使用不多,跟不上當前農業結構調整和農業產業化發展的要求。
2.2 區域發展不平衡
受區域地形、交通和農村經濟發展水平的制約,全縣農業機械化發展十分不平衡。全縣大中型拖拉機、聯合收割機、農產品深加工等都主要集中在沿江平原鄉鎮,沿江平原鄉鎮的農業機械化發展較好,機耕率、機收率均較高,機插也得到有效推廣,農機總動力占全縣38個鄉鎮的71.8%,而山區鄉鎮主要以茶葉機械、灌溉水泵、農產品加工機械等小型農機為主,農機化發展緩慢,農機動力只占全縣農機總動力的28.2%。
2.3 農村勞動力職業技能水平低
農村勞動力整體的職業技能偏低,一些農戶雖然有錢買農業機械,也認識到農業機械化的種種好處,但由于沒有具備一定的科技文化素質,農業新技術、新機具接受慢,不能很好地掌握農業機械的操作、使用和相應的農業機械化技術,制約了農業機械化的發展。
2.4 農業機械服務化滯后
到目前,全縣農機化服務專業戶和農機維修點大部分集中在沿江平原鄉鎮,山區鄉鎮的農機戶維修不方便;全縣農機服務組織化程度比較低,不能適應農機服務產業化的發展要求,沒有形成農機專業服務隊,農業機械效能發揮不充分;農機基層服務體系薄弱,一些鄉鎮農機站因經費無保障,不能發揮作用,使得農機管理、安全監理、新機具新技術推廣等工作得不到很好的開展和落實。
[NextPage]
3 永嘉縣農業機械化的發展對策
3.1 制定和完善扶持政策加大農機投入
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機械化促進法》、《斷江省農業機械化促進和農業機械安全管理》等法律法規的相繼出臺,農業機械在農業生產中的作用和地位越來越受到社會的肯定。首先,縣政府要把農業機械化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將農業機械化工作納入對鄉鎮的工作目標考核,嚴格獎懲措施。其次,要進一步加大農業機械購置和使用補貼力度,擴大補貼范圍,依法對農業機械作業執行免稅政策,充分發揮農業機械效率,降低作業成本。第三,可實施農業機械用油優惠政策,對農用燃油實行減免和價格補貼,以最大限度地減輕農民負擔,調動農民使用農業機械的積極性,促進農業機械化發展。第四,要積極爭取銀行部門對農民購買農業機械的貸款支持,制定優惠政策,引導、鼓勵各種經濟組織和農民,把閑散資金投資經營農業機械化。
3.2 加強農機作業組織創新推動和實現農業土地規模經營
基層農機服務組織的發展,僅靠農民自發的力量和市場的導向是遠遠不夠的,更需要政府部門的正確引導和強有力的支持。為此,要結合基礎設施建設,建立農業機械化作業示范基地,樹立好的樣板,以人為本,以農民自愿為前提,堅持“民辦、民管、民收益”的原則,在職能部門的正確引導下,組建以村委會牽頭的農機作業協會(或服務隊),或者以農機戶自愿組成的聯合服務體等多種形式的基層服務組織。
3.3 優化區域布局 因地制宜發展農業機械化
隨著農業結構調整的深化和優勢農產品區域布局規劃的實施,堅持“因地制宜、經濟有效、保障安全、保護環境”的發展原則,根據不同地區的區域特色和經濟發展水平,選擇不同的農機化發展重點。首先,在永嘉縣沿江平原鄉鎮要充分利用有利的技術經濟條件和投資環境,實現農業機械化向更高水平發展,在推進農業機械化的進程中起示范、帶頭作用,努力實現水稻、小麥等糧食作物在生產過程中機械化和產業化經營。其次,要立足山區資源優勢,支持有區域特色的農業主導產品和支柱產業的機械化發展。在西北部山區鄉鎮要以茶葉加工機械化為突破口,推動農機“上高山”,實現山區優勢、特色農產品的加工增值,為山區茶農增收致富提供機具設備和技術保證;在楠溪江中部山區鄉鎮要以果蔬種植機械為突破口,并對果蔬進行深加工來促進農民增收。
3.4 提升農機推廣創新農機化技術培訓模式
在這方面,一要提高服務引導能力,提升農機推廣和服務水平,實施項目帶動戰略,抓好農機示范基地的建設,加強組織協調和示范引導,增強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二要注重實效,把農機和農藝培訓有機的結合起來,對操作農業機械的農業生產經營者要進行崗前培訓,使他們既懂農機駕駛技術,也懂農藝要求。
3.5 完善農機服務網絡提高農業機械效益
農民對農業機械進行投資后的主觀愿望是一機多用,最大限度地提高農業機械的利用率,在較短的時間內收回投資成本,這與農業生產特有的季節性和現有農業機械功能的單一性在客觀上形成了差距。因而,農機部門要盡快建立網絡和農機作業服務中介組織,及時將各種農機具的性能、價格、農業生產需求量、市場的擁有量及其分布,作物生產布局、生產收獲的時間差及變化等情況加以分析后提供給農民,組織他們有序進行作業,并積極為農機戶跨地域進行農機服務,提供信息。
遵循“農民自感、民主管理、互助合作、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原則,在繼續重點發展農機大戶的基礎上,積極引導農機手通過機械聯合、技術聯合、服務聯合等多種形式,建立農機合作專業服務組織,逐步將農機專業合作組織培育成為農機化發展的主力軍,自發地將農機專業戶推向市場,讓他們積極主動地參與市場競爭,抓住有利的時機,提高機具的利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