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產業化現狀農業產業化,就是以國內外市場為導向,以提高經濟效益為中心,對當地農業的支柱產品或主導產品實行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一體化經營、社會化服務和企業化管理,把產供銷、農工貿、經科教結合起來的一條龍經營方式和產業組織形式。農業產業化經營自20世紀90年代初興起以來,
農業產業化人才,按其在產業化各環節所起的作用,依次分為:農產品營銷人才、農產品深加工技術人才、初級農產品生產技術人才以及連接各環節的產業化管理人才。各類人才的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1 提高農業的抗風險能力。農業所具有的周期長、易受不可抗力侵害的特點決定了它的弱質性質,由于市場信息的限制,個體農民對如何更好地適應市場需求變化的辦法不多,加入產業化組織的目的就是為了獲得準確的市場需求信息,避免盲目生產。因此,在組織中需要專門的營銷人才幫助農民發現市場需求、開拓市場、抵御風險、增加收入。
2 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加工業是農業產業的重要環節之一,是農業生產的繼續、發展和深化,世界發達國家均將農產品的加工業放在農業的首要位置。從農產品的產值構成來看,70%以上是通過產后的貯運、保鮮和加工等環節來實現的。美國用于采前田間生產的費用僅占30%,而70%的資金都用在采后環節,從而保證了農產品高附加值的實現和資源的充分合理利用。產后產值與采收時自然值的比例,美國為3.7∶1,日本為2.2∶1,我國僅為0.38∶1。農產品深加工技術人才的作用就在于掌握必要的專業知識,如機械加工、食品加工工藝等技術,提高農產品的深加工程度,同時還可解決更多的就業崗位。
3 指導農民提高生產技術。我國未來的農業發展趨勢是向機械化和自動化的大農業發展,擺脫現在一家一戶式的小農生產方式。要求在人工創造的可控環境條件下連續作業,實現集約高效可持續發展,擺脫自然條件的制約。這就要求農產品生產技術人才深入了解掌握農林牧副漁某一方面的專業知識,掌握農業生產專用機械相關知識;具備經濟意識,注重數量型農業向效益型農業的轉化。
4 完善利益連接機制。合理的利益連接機制是產業化經營的核心和長久的內在動力,龍頭企業和農戶實現風險共擔、利益共享。使農戶與企業之間的利益連接更加緊密,從而促進農業產業化的健康發展。據農業部的一項調查顯示,在目前產業化利益連接方式中合同契約和書面協議兩種類型占80%,股份合作制占11%,合作制占9%。這說明許多龍頭企業與農民的利益連接還較為松散,合作基礎薄弱,隨意性經濟行為時有出現,單方毀約的事件時有發生。農業產業化管理人才的作用就在于必須具備善于整合并優化農業產業化各要素資源的能力,兼顧農戶、企業、消費者各方的利益,形成緊密的利益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