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農業結構調整,蠶業產業持續發展,廣西農村大量涌現了大批被冠以“蠶娘子”、“養蠶高手”、“種桑能人”等稱號的蠶業人才,他們是由普通農民成長起來的鄉土人才,他們大膽實踐,不斷創新種桑養蠶技術,不僅自己勤勞致富,而且能帶動一群、示范一片,輻射一方,成為農村先進生產力的代表,是推動農村經濟發展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中堅力量。
1 蠶業人才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1.1 總量相對不足廣西各地蠶業人才總數占農村人口、農村勞動力的比重較低,遠不能滿足蠶業發展需要。在蠶業生產經營過程中,農村實用人才往往唱獨角戲,后備人才匱乏,出現新老斷層,難以適應農村經濟的發展要求。
1.2 資金短缺蠶業人才在成長過程中普遍都積累了一定的技術、管理、信息等資源,需要與資金相結合,以便形成市場力量和規模效益,但由于各商業銀行都已退出農村市場,農村信用社又由于機制問題難當重任,使得融資十分困難。資金短缺已成為制約蠶業人才自身發展及提高示范帶動效應的瓶頸。
1.3 信息不暢蠶業人才對蠶業生產的市場行情主要是依靠自己長期積累的經驗來做出判斷,這樣就存在比較大的風險。這種風險不僅導致生產和收益的下降,而且進一步會導致普通農戶對蠶業人才的信任危機,使他們的示范帶動效應受到嚴重削弱。
1.4 知識老化蠶業人才向其它農戶傳授的蠶業技術主要來源于生產實踐中積累的經驗和來自本身就存在著知識老化的縣鄉機構的培訓,因此,蠶業人才在生產技術、管理方法及發展理念上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知識老化的問題,他們更需要能直接形成市場競爭力的知識培訓。
1.5 自身發展與帶動輻射存在的矛盾__蠶業人才在幫扶其他農戶發展時,需要對他們進行跟蹤指導,不可避免地要犧牲部分時間和精力,甚至在某些生產資源上要做出讓步,而且帶動的范圍越大,自身付出就越大,從而產生自身發展與帶動幫扶的矛盾。
2 蠶業人才的培育與扶持對策
2.1 更新人才觀念,拓寬工作思路以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為核心,牢固樹立科學人才觀,圍繞蠶業發展目標,大力實施人才戰略,把蠶業人才資源管理納入到新農村建設的全局中去考慮和謀劃,不斷豐富蠶業人才資源的總量,提高蠶業人才資源的素質。加大組織推進力度,把蠶業人才隊伍建設作為促進農村蠶業產業發展,增加農民收入,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一個切入點和突破口來抓,不遺余力地培養蠶業人才,為蠶業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智力支撐。
2.2 出臺相應政策,加大幫扶力度制定出臺一系列有利于蠶業人才培養、壯大、充分發揮其作用的政策法規,諸如建立農村人才專業技術職稱評定制度,使有一定技術專長并發揮作用的農村人才享受相應的待遇。積極支持蠶業人才領頭創辦各種形式內容的協會、合作經濟組織和實體,對他們在蠶業項目推廣、開發、技術指導、扶貧資金、優惠貸款等方面給予傾斜扶持,解決他們的后顧之憂,為他們創造一個發揮示范作用、帶領群眾致富、實干創業的良好環境。
2.3 廣泛宣傳,營造蠶業人才培養的良好氛圍通過電視、廣播、報紙和網絡等新聞媒體廣泛宣傳蠶業人才,宣傳其在促進農業生產、蠶業產業發展、帶動農民致富奔小康中的巨大作用,努力在全社會營造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和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圍,使人們認識到蠶業人才對發展農村經濟的重要作用。通過樹立好典型,大張旗鼓地宣傳蠶業人才先進典型事跡和成功經驗,讓蠶業人才真正感受到黨和政府對他們的關心、愛護和重視,進而激發他們回報家鄉、建設家鄉的熱情,使他們安心扎下根來,盡展其能,為當地的蠶業發展和農村經濟建設再創佳績。
2.4 注重教育培訓,著力提高蠶業人才隊伍的整體素質圍繞蠶業的發展,加快蠶業人才培養,大力開展“陽光工程”、“農家課堂培訓工程”、“綠色證書”、“百萬農村黨員大培訓”和“中心農戶培養工程”等,對蠶業人才進行種桑養蠶實用技術、生態種養綜合配套技術等農業實用技術培訓,盡可能地讓他們多掌握各種實用技術。同時,要緊緊依托縣鄉黨校、農廣校、各類職業技術學校、電教網絡等陣地作用,努力拓展培訓內容和渠道,推行“菜單式”培訓,最大限度地提高蠶業人才的本領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