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野生食用菌產品的質量安全現狀
多年來,人們一直認為野生食用菌生長于山林,是無污染、天然、安全的綠色食品,野生食用菌產品因其營養豐富、味道鮮美而深受廣大消費者喜愛,可是,野生食用菌仍然存在一些食用不安全的因素。例如,野生食用菌生長的林地土壤、空氣、地下水源污染嚴重,重金屬、農殘超標;在林地管理中使用了除草劑、殺蟲劑和其他化學物質;受污染的野生食用菌菌種在林地進行擴繁促產;農民采集裝運過程中可能使用了含有有害物質的工具(盛裝過化肥的塑料袋);為了保持食用菌品質,濫用了保鮮劑、防腐劑等;進入加工環節的原料未經過嚴格檢驗,混入有毒雜菌或加工原料農殘、重金屬超標;加工過程不規范,違規超量和隨意使用食品添加劑;加工產品在流通環節的質量安全防護措施不到位等。2002 年由于敵敵畏超標,使出口到日本的云南鮮松茸從抽檢檢驗改為成批檢驗,因達不到CAC 標準而使出口額大幅下降。自2006 年5 月29 日日本實施“肯定列表”制度以來,我國輸日食用菌產品鮮松茸在日本已被檢出3 例乙草胺超標,其中云南1 例,導致日本厚生省決定對我國輸日松茸及其簡單加工品實施“命令檢查”制度。牛肝菌SO2 超標使出口到歐洲市場的云南牛肝菌干品被扣留。長期以來未對野生食用菌內源有毒物質進行處理,云南、湖南等野生食用菌中毒事件不斷發生。云南野生食用菌中毒人數居高不下,成為2002 年以來繼假酒之后的第2 位惡性中毒事件。此外野生食用菌品種眾多,辨識困難,毒菌混雜在食用菌中的情況也時有發生。野生食用菌食用安全性問題已成為食用菌產品發展和出口的最大障礙之一(相關數據引自中國食品土畜進出口商會食用菌分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