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城市畜牧業經過十幾年的發展,已從農村副業發展成為支撐農民增收的重要產業。特別是近幾年,在我市各種加快畜牧業發展政策的扶持下,畜牧業更是出現了日新月異的長足發展。2008 年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7 701 元,比上年增長13.5%;畜牧業收入1 749 元,比上年增長15.5%,占農民純收入比重達到22.7%;這其中規模化標準化養殖貢獻較大。據統計全市規模養殖場10 257 個,其中生豬養殖場1 717 個,肉雞養殖場1 600 個,蛋雞養殖場877 個,肉牛養殖場103 個,皮毛動物養殖場5 960 個。規模飼養場出欄的畜禽占全市畜禽出欄總量的比例達到75.0%。
1 畜牧產業現狀
1.1 生豬產業
我市是生豬調出大市,歷年來養豬業創造的收入都占畜牧業收入的半壁江山。2008 年仔豬生產純收入是33 726.2 萬元,育肥豬養殖純收入46 505.4 萬元,2 項合計80 231.6 萬元,農民人均907.7 元,占到畜牧養殖業總純收入的51.9%。
1.2 肉雞產業
肉雞產業主要以龍頭企業帶動為主,以2008 年肉雞出欄7 300 萬只中,外貿公司、萬年公司、和生公司3 家的肉雞出欄量就達到了6 300 萬只,而社會散養只有1 000 萬只,純收入16 052 萬元,農民人均181.6 元,占人均養殖業純收入的
7.2%,占農民人均純收入的10.4%。
1.3 皮毛動物產業
特種動物養殖業發展迅猛,2004 年只有160 萬只,而到2008 年則猛增到685.3 萬只,出欄量增長了3 倍之多。2008 年,是皮毛動物養殖效益最好的年份之一,全市純收入達到173 15.6萬元,全市農民人均195.9 元,占農民人均純收入的11.2%。
2 當前遇到的問題
2.1 生豬生產低谷
生豬生產又一次進入從暴利到暴跌宿命輪回。根據生產周期計算,去年高峰時期補欄的母豬,所產仔豬育肥后正處于集中上市階段,生豬市場供大于求,以及天氣逐漸炎熱,市場出現消費淡季,造成價格持續下跌。
2.2 肉雞生產微利
市場價格較去年偏低,肉雞消費低谷徘徊。由于養殖戶存欄過多,屠宰加工企業跨過溫飽線,再加上天氣、病理等諸多因素,平穩下滑是必然的。但下滑幅度不會太大,卻也始終處于成本線下震蕩。補欄積極性普遍不高。
2.3 畜禽品種良莠不齊
以特種動物養殖為例,優良品種的毛皮質量要比普通品種高1~2 個等級,銷售價格相差60 元左右;肉牛養殖,1 頭純種的肉牛育肥后可賣到1 萬多元,肉雜牛賣到8 000 多元,而普通牛只能賣到5 000 元左右。我市現在養殖種類中,優良品種率為牛羊40% 、生豬70%,肉雞100%、蛋雞90%、皮毛動物60%,除蛋雞和肉雞較高外,其他品種優良率還需進一步提高。
3 發展思路及措施
3.1 推廣生態養殖,優化畜禽養殖環境
計劃投資500 萬元用于108 處標準化豬場改造項目,108處標準化養殖場在標準化改造的同時,輔以“生態養豬法”技術。讓原本枯燥的養殖變得更加符合自然,更加環保;而且提供生豬會更加“綠色”。預計每個飼養場改造后生產能力由原來的500 頭養殖規模增加到2 000 頭以上養殖規模,每個場增加生豬飼養能力1 500 頭,增加出欄14.4 萬頭,按每頭生豬年獲利150 元計算,可為養殖戶創造2 160 萬元經濟效益。
3.2 實施畜禽良種工程,提高畜產品品質
推廣畜禽優良品種、提高畜產品質量作為調整畜牧業結構的重點。一是抓好優良種畜和精液、胚胎的引進、擴繁的示范推廣,計劃建設第二人工授精總站,引進種公豬250 頭;擴建14 處人工授精站,新建9 處人工授精站和150 處人工授精點。二是建設一批高標準的良種繁育場和科學養殖示范基地,有效承擔起良種畜禽擴繁和供種任務。
3.3 依靠畜牧產業化,積極調整經營方式
要繼續加大畜牧龍頭企業建設,探索企業與農戶互惠互利的組織形式和經營方式。積極扶持和鼓勵畜禽生產大戶、運銷大戶、經紀人成立行業協會或商會,積極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逐步形成多形式、多層次發展的格局。以玉園蛋雞專業合作社為例,該合作社采取對入社養雞戶的雞蛋收購實行市場化運作辦法,充分發揮合作社的規模優勢,每千克雞蛋售價比散養戶高出0.2 元錢。
3.4 合理發展區域規劃養殖,降低市場風險根據市場需求,逐步推行區域規劃養殖。生豬養殖以枳溝鎮、賈悅鎮、石橋子鎮、相州鎮、昌城鎮、百尺河鎮、密州街道、舜王街道為主產區,肉雞養殖以枳溝、賈悅、石橋子、相州、林家村、皇華、龍都、舜王為主,皮毛動物主要以密州、龍都、相州、昌城、辛興、皇華為主。建立健全多種形式的信息傳播網絡系統、畜產品生產、銷售和消費信息的收集和發布制度,為農牧民提供準確、及時、有效的市場信息。建議政府適當加強對生產資料的市場干預,穩定生產資料價格,將風險降到最低。
3.5 加大畜牧科技推廣力度,強化畜禽疫病防治大力推廣畜禽高產、優質、高效飼養綜合配套技術,建立健全疫情監測網絡,增強對動物疫病的快速診斷、監測、控制、撲滅能力,搞好鄉鎮社區防疫機構和防疫隊伍建設,及時提供動物疫病新的綜合防治技術,降低牲畜的發病率和死亡率,為農民增收創造良好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