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酵豆粕如何應用于畜牧生產中
作者:孫永剛 亢娟娟 王志祥 杜思剛 張世昌 文章來源:
飼料人才網
2 抗營養因子的消除方法
大豆中的抗營養因子是影響大豆蛋白源在飼料中使用的主要因素,要提高大豆蛋白源在飼料中的使用量,必須采取合適的措施進行處理,使大豆抗營養因子失活及鈍化。目前,世界范圍內對降低或消除大豆蛋白抗營養因子問題的研究在不斷完善,通常采用物理、化學和生物學等方法進行鈍化處理。物理方法主要為加熱法,其原理是:有些抗營養因子本質上是蛋白質,利用蛋白質對熱的不穩定性,通
過加熱,破壞飼料中這些抗營養因子,如:蛋白酶抑制因子、大豆凝血素、致甲狀腺腫素和脂肪氧化酶等。加熱法包括,干熱法和濕熱法,干熱法有烘炒、焙炒、爆裂、微波輻射和紅外輻射等;濕熱法有蒸煮、膨化和制粒擠壓等。化學方法指在豆粕中加入化學物質,并在一定條件下反應,使抗營養因子失活或活性降低,來達到鈍化的目的。有酸堿處理和氨處理等方法。化學方法處理可節省設備與能源,對不同的抗營養因子均有一定的效果, 但最大的障礙是化學物質殘留,從而造成飼料營養價值降低,對動物的生產性能產生不良反應,而且成本費用太高,目前國內應用較少。生物技術法包括,酶制劑處理、發芽處理和微生物處理等方法。酶制劑處理法即在豆粕中添加一定量的酶制劑來除去抗營養因子; 發芽處理同樣是利用大豆內源酶降解抗營養因子; 微生物處理是指利用微生物在生長過程中產生的酶,對抗營養因子進行分解。綜上所述,相對其他方法,微生物發酵豆粕具有以下特點:1)經濟成本低,不需加熱或添加化學試劑,無化學殘留,應用較安全;2)對飼料營養成分的影響與破壞較小,不會降低營養價值:3)生物活性蛋白通過微生物發酵降解,多種抗營養因子(尿素酶、棉籽糖、水蘇糖及伴豆球蛋白)被有效去除;4)蛋白質有序降解為多肽、小肽及游離氨基酸,并富含蛋白酶,蛋白質利用率高;5)富含有機酸和菌體活性蛋白。
3 微生物發酵豆粕在動物生產中的應用
3.1 在禽飼料中的應用
蛋白質經酶解后,會產生一些具有特殊生理活性的小肽,而制備小肽的來源就是大豆。因此,通過控制微生物發酵,使豆粕蛋白質產生一定程度的降解而產生小肽,可節省生產能耗,不需分解可直接滿足需要,對消化道能產生保護作用,并協調各種養分的利用,使幼齡動物的小腸提早成熟,刺激消化酶的分泌,提高機體的免疫能力。柯祥軍(2007)用發酵豆粕做肉雞生產性能的試驗,結果表明: 試驗組與對照組相比,日增質量及日采食量有很大提高,料肉比有所下降,試驗組與對照組差異均極顯著,發酵豆粕組明顯改善肉雞的十二指腸、空腸和回腸的小腸絨毛組織形態,提高V∕C 值,使腸壁變薄,促進消化吸收。
3.2 在豬飼料中的應用
鄭云峰等(2006)用發酵豆粕研究其對斷奶仔豬生產性能的影響,結果表明:發酵豆粕組提高了斷奶仔豬的日增質量和日采食量;試驗豬的腹瀉率和病死率顯著降低;飼料轉化率得到改善,經濟效益得到明顯提高。彭輝才進行了仔豬斷奶前后2 階段發酵豆粕替代未發酵豆粕的研究,試驗結果表明:發酵豆粕在仔豬斷奶前和斷奶后的日糧中使用,均顯著提高日增質量,斷奶后顯著降低料重比和腹瀉率,提高生產性能。
3.3 在水產飼料中的應用
發酵豆粕不僅含有營養豐富的小肽,而且還存在多種生物活性成分, 研究表明: 發酵豆粕可部分替代魚粉。程成榮等報道,雜交羅非魚飼料中發酵豆粕替代40 %以下的魚粉蛋白對增重率、特定生長率、飼料效率和蛋白質效率無顯著影響。羅智等報道,在飼料中添加14 %發酵豆粕,對石斑魚的生長和魚體組成不會造成顯著影響。陳萱等進行了發酵豆粕替代未發酵豆粕的研究,結果表明:供試異育銀鯽不僅增重率有所提高,而且各項非特異性免疫指標也有所改善,谷丙轉氨酶活性出現下降趨勢。所以,添加適合比例的發酵豆粕,也可提高經濟效益。冷向軍等在用發酵豆粕部分替代魚粉飼養凡納濱對蝦的試驗中發現,發酵豆粕為優于脫皮豆粕的魚粉替代品, 可取代飼料中魚粉用量的20 %而不會對蝦體增重率和蝦體肌肉組成產生顯著影響。
4 展望
在大力提倡綠色、安全、健康養殖的今天,發酵豆粕作為高新技術研究開發的優質飼料蛋白質資源,具有廣闊的開發應用前景,以發酵豆粕的形式給動物提供蛋白源營養與傳統的養殖生產中,以豆粕提供蛋白質營養技術相比,是重大進步,將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本文地址:http://www.qingqingav.com/industry/html/13625.html,如要轉載,請注明轉載自5A農業人才網
上一頁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