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主要任務
一、加強飼料資源開發利用 保障大宗原料供應基本穩定。加強國際國內玉米、大豆等大宗原料生產及供求形勢監測分析,及時發布預測預警信息,指導飼料生產企業合理安排飼料原料采購計劃。支持飼料生產企業參與東北玉米臨時收儲。鼓勵飼料企業運用期貨等金融工具,規避飼料原料價格波動風險。 開發利用能量蛋白資源。開展飼料資源普查,摸清非糧飼料資源家底。支持餅粕、糟渣、玉米酒精糟等糧油食品加工副產物和薯類等飼料原料優質化處理和規范化利用,豐富能量蛋白飼料資源來源。研究推廣利用早秈稻、小麥、大麥等飼料原料。加強各類替代資源生物學價值評定,完善飼料基礎數據庫。 推進優質飼草生產與高效利用。鼓勵利用中低產田、冬閑田和不適合糧食生產的土地種植牧草和飼用作物,發展優質飼草加工業。繼續推進秸稈養畜,改善秸稈收貯設備設施條件,推廣青貯、氨化、微貯等處理技術,培育農作物秸稈商業化處理利用模式,提高秸稈飼用量和飼用效率。鼓勵發展全株青貯玉米,推廣以優質青貯飼料為基礎的優質高效飼養模式。 二、發展優質安全高效飼料產品 開發新型飼料添加劑產品。穩定維生素類飼料添加劑生產能力,推進技術改造,加強污染物減排和治理。著力提升蛋氨酸生產能力,促進其它氨基酸生產技術更新,增強飼用氨基酸國際競爭力,降低氨基酸生產成本。加強酶制劑、微生物制劑、有機微量元素、植物提取物等新型飼料添加劑研發、生產與應用。 推廣安全環保型飼料產品。綜合運用營養平衡技術和新型飼料添加劑產品,研究開發低氮、低磷、低微量元素排放飼料配方技術,推廣環保型飼料產品,促進養殖污染物減排。綜合利用微生物制劑、植物提取物等新型安全飼料添加劑產品,減少抗生素等藥物飼料添加劑使用。 發展特色飼料產品。針對地方典型品種資源、特色養殖模式和特種動物、特色畜產品、水產品生產,研究推廣配套飼料產品,豐富飼料產品種類,拓展飼料工業發展空間。鼓勵飼料生產企業與養殖基地對接,發展按需研發、訂單生產模式。 三、加快推動發展方式轉變 促進飼料企業整合。鼓勵飼料企業采取兼并重組、產業聯盟等形式進行整合融合,提高行業集中度。支持飼料生產企業向飼料原料生產、畜牧水產養殖、畜產品加工等領域延伸產業鏈,增強抗風險和可持續發展能力。鼓勵有條件的飼料企業到國外投資辦廠、兼并收購,拓展發展空間,開拓國際市場。 提高經營管理水平。制定實施飼料生產企業質量安全管理規范,引導企業推行生產全過程質量安全控制,建立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加強飼料企業檢驗檢測條件建設,嚴格執行原料進廠把關、產品出廠檢驗等質量安全管理制度。加快推進現代企業制度,構建飼料行業誠信體系,增強社會責任意識。 增強持續發展能力。支持飼料生產企業建立技術研發中心,參與國家重大科技項目,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支持飼料行業技術改造,采用先進生產設備與工藝,降低加工損耗,提高加工效率。鼓勵飼料生產企業推進“廠場對接”銷售模式,推廣配合飼料散裝運輸和儲存利用,降低包裝和銷售中間環節費用,走循環經濟發展道路。 四、加強飼料質量安全監管 強化基礎支撐。修改完善《飼料和飼料添加劑管理條例》配套規章規范和強制性標準,及時更新飼料添加劑品種目錄和飼料原料目錄。改善基層監督執法條件,加強執法人員培訓,提高基層監督執法效能。加強飼料安全評價基地建設,系統開展飼料添加劑、非糧飼料原料和潛在有毒有害物質安全評價。提高飼料質檢機構裝備水平和人員素質,加強飼料中有毒有害物質確證檢測技術、快速檢測技術和潛在風險物篩查鑒定技術研究。 嚴格行政許可。修改飼料和飼料添加劑生產企業準入條件,提高準入門檻。健全飼料行政許可工作機制,加強現場審核和復核,嚴肅查處申報中弄虛作假行為。嚴格執行年度備案審查制度,健全日常監督檢查制度。加強新飼料和飼料添加劑審定、進口飼料和飼料添加劑產品登記工作,強化獲證產品跟蹤監管。推進飼料行政許可基礎數據信息化管理,實現動態更新和遠程查詢。 強化監督執法。以違禁添加物為重點,繼續組織實施全國飼料質量安全監測計劃,逐步增加監測指標,提高監測頻次,根據預警監測結果動態調整監測指標。加強飼料生產、經營和使用環節日常監管,嚴肅查處各種違法違規行為。建立違法違規的飼料生產、經營企業“黑名單”制度,實施重點監管。推進畜牧獸醫綜合執法,完善跨省信息通報和聯動執法工作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