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您近期研究了有關我國引進國外種子的情況、外國種子企業在華發展策略及知識產權收益狀況等問題。而我國正是農業大國,農作物種業是國家戰略性、基礎性的核心產業.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具有重要意義。所以您研究的這些課題非常重要,我們很想就此做一次專訪.以便引起更多專家學者的重視。請您先介紹—下我國引進國外種子的情況。
李志軍:好的。我國是世界第二大種子需求國.2010年我國種子市場規模已達到500億元。巨大的市場空間吸引孟山都、杜邦一先鋒、先正達等跨國種業巨頭紛紛搶占國內市場。目前,全國有49家持有效證照的外資企業,包括獨資、合資、中外合資、中外合作等各種類型。目前,“洋種子”已控制了我國高端蔬菜種子5O% 以上的市場份額,幾乎涉及所有的蔬菜品種。除蔬菜外,“洋種子”開始全面進入我國的大豆、玉米小麥、花卉等領域,并逐漸形成壟斷之勢,洋品種”蔬菜依仗其在品質、產量、抗病性等方面的優勢.占據市場8O% 以上利潤。
記者:那么,目前我國引進國外種子的主要方式有哪些?
李志軍:有三種方式:第一 外國種子企業直接在我國投資辦企業。其次,從國外直接進口種子。再者就是外國種子企業資助國內大學、科研機構開展合作研究。
記者:這樣就不可避免牽扯到外國種子企業在華知識產權收益的問題,請您介紹—下這個狀況。
李志軍:這個收益有兩方面。一方面是我們直接購買國外種子。比如山東壽光每年蔬菜種子交易額在6億元人民幣左右,其中“洋種子”占到了六到七成。這些來自瑞士、荷蘭、以色列等國的種子企業.以“先免費 的方式推廣 洋種子 ,在取得優勢地位后再控制市場,而且一旦出現病蟲害,菜農還要付高價從國外公司購買相應的藥水與疫苗。2009年7月,壽光市番茄曾暴發黃化曲葉病毒,這種病害暴發后 國內種子企業沒有一家能拿出抗病毒品種,而國外企業在9月份就及時拿出了抗病毒的種苗。這種抗病毒種苗價格一開始為每株0 42元,但隨著農民用種量的擴大很快上漲至每株0 87元。在多數情況下 國外種子的蔬菜產量比同類國內蔬菜種子的蔬菜產量要高出約2O% ,售價也比國內品種高出約2O% 而且抗病蟲害能力也強于國內種子。
我國是糧食生產大國.也是種子需求大國.每年有1 25億公斤的種子需求量,但國內種業企業僅僅能滿足45億公斤的需求,每年還有約80億公斤種子需要從國外進口。
另一方面,外國種業企業直接投資我國所得利潤。盡管我國法律規定,外資企業最多只能持股49% .但國外種業巨頭擁有強大的研發能力 卻有效地實現了外資的實際壟斷。因為而這些名義上只能占合資公司49% 股份的公司卻實際上掌握著種子公司的核心資源一一技術與專利。
世界五大種業公司一一先鋒、孟山都、先正達、利馬格蘭、圣尼斯等不到十年時間已在我國種子市場站穩了腳跟.而我國種子企業多如牛毛卻沒一家年銷售額超過5億元。
記者:國外的種子企業在中國迅速膨脹擴大,勢必是有其發展策略才能強勢占據國內市場份額,您能概括—下他們的策略或者經驗嗎?
李志軍:通過對國外著名種子企業在本國以外擴張發展軌跡進行研究,可以看出他們都遵循著一定的規律來發展,主要有以下經驗:
第一.在初級階段.利用種子質量優勢與服務優勢搶占市場。
第二,資本運作一一并購與兼并當地企業。第三.利用知識產權戰略維護壟斷地位。
記者:那么引進國外種子哪些方面有利于我國種業發展?
李志軍:國外種子企業進入我國市場后,其先進經營理念將引領和促進我國種業的現代化、產業化,而提供的優質產品會使我國農民受益。如先玉335推廣的速度快,主要是因為種子質量好 出芽率高。農民們通過種植國外企業提供的優質種子.產量增加,質量也提高很多.對于穩定提高農民收入有積極的意義。
另外,通過與國外大型種子企業合資,中方有關企業學習到國外的先進企業管理經驗,學習國外企業的技術優勢以及知識產權戰略的實旋細節。如通過與美國先鋒公司合作與競爭,我國登海種業保持了與國際市場接軌的競爭力。
還有.會促進我國種業產業轉型。過去.我國種業發展存在濃厚的計劃經濟色彩.種業市場開放以來.國外種業巨頭紛紛進駐我國市場.我國企業可以利用這一時機.通過向國外學習.徹底完成種業市場化的進程.包括種業發展過程中投入研發市場宣傳、市場份額、售后服務等產業發展重要環節.都可以在與國外著名種業公司合作競爭的過程中實現規范化,從而促進整個種業的轉型。
記者:不利的影響有哪些?
李志軍:第一,國內市場份額減據統計.我國種子企業前50強的經營額只占全國種子市場的近30% ,前1O強占市場總額的1O%左右,致使我國種子企業前20強的銷售額加起來還不如一個美國孟山都。
第二,價格增長負擔。外資企業占據市場份額的增加會引起壟斷.進而導致國外企業的種子的價格上漲,給農民造成損失。在控制我國蔬菜種子5O% 以上的市場份額后.外資大幅提高種子價格,甚至出現了 1克 種子 1克 金”的天價種子,使農民飽嘗國外高價種子苦果。
第三,轉基因安全性問題.這也是目前各個方面比較關心的一個問題。種子是農業之母.種業主權事關國家糧食安全。外資在我國種業市場的不斷滲透,擠壓了我國種子企業的經營空間,使本土企業生存艱難.一些本土企業甚至淪為外資操控的”棋子”。孟山都已經獲得了我國野生大豆的遺傳材料,從中發現一種”標記基因”.并將其申請專利。而且孟山都申請國際專利保護的大豆.在我國已經被農民長期種植。可見生命海盜“通過知識產權戰略來掠奪發展我國家物種資源.如果不能成功對抗 生命海盜”,發展中國家的農民將是最大的輸家——他們不能再像以往一樣,自行儲藏種子備來年之用.而必須每年向擁有專利的外國企業購買新種子。
第四,國內企業面臨的空前的發展困境。
我國種業一直面臨著中小企業數量龐大,市場集中度低.競爭十分激烈的局面。目前,全國共注冊種子企業8000多家.有效經營區域為全國的育繁一銷售一體化的大型種子企業不足8O家,擁有自主品種權的企業也僅10O余家,而經營不再分裝種子的私營代銷店高達1 0萬家。2006年,我國前1O大企業的銷售總額為48億元,僅相當于全球十強種子企業銷售額的6%。
國外企業的進入,使得本來就發育不良的國內種子企業其劣勢無限放大民族工業岌岌可危,具體表現在創新能力嚴重不足,怠于尋求知識產權保護,市場集中度低等方面。
記者:那針對以上積極和消極的影響,您對于現代農作物種業在新形勢下加快發展,有什么建議?
李志軍:必須堅持自主創新,改革體制機制.完善法律法規,整合農作物種業資源 加大政策扶持和投入力度.快速提升我國農作物種業科技創新能力企業競爭能力.供種保障能力和市場監管能力 構建以產業為主導、企業為主體、基地為依托、產學研相結合、育繁推一體化的現代農作物種業體系
要做到從政策層面完善行業內的法律法規及專利權制度以鼓勵和保護創新 整合種業企業及資源;加大政策扶持和投入。其目標是快速提高我國種業的創新能力、企業競爭能力以確保我國糧食安全問題。
首先.針對當前外資進入我國種業的情況,建議有關部門采取有力措施,積極應對,既要吸收國外先進技術.也要加強對國內種業的扶持,防止外資對種子產業的沖擊.保證種子安全。
第二,要加強種子、種苗基礎研究工作.特別是大宗農作物和主要造林樹種育種科研,增強種子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推進種子重大項目攻關。要鼓勵國內種業整合.不斷擴大企業規模和實力,提高商業化育種能力,支持育繁推一體化種子企業發展,認真貫徹現行金融、財稅政策.促進種業發展。
第三,利用國家產業技術體系的優勢條件,整合和共享資源,逐步建立從上游基礎性和共性技術研發為源頭,通過區域輻射.到各地試驗站分工合作.形成與企業對接或者嫁接的育繁推和加工銷售一體化的現代育種流水線,最終實現真正意義上的以企業為主導的現代商業化育種模式。
第四,完善種子行業知識產權管理制度。
本文地址:http://www.qingqingav.com/industry/html/4751.html,如要轉載,請注明轉載自5A農業人才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