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xtPage]
2.6 企業競爭力不強。規模小、綜合效益低
目前,新鄉市有關無公害蔬菜生產、加工的企業少,規模小,市場競爭力有待提高。企業產品的品種、品質與市場需求存在差距,與應季蔬菜在品種、品質上沒有多大差異,沒有自己的特色,與應季蔬菜拉不開差距。銷售者經營無公害蔬菜在經濟效益上不明顯,綜合效益難以凸現。 3 新鄉市無公害蔬菜發展對策措施 3.1 廣泛宣傳,在全社會營造質量安全環境和氛圍 政府應加強引導,通過廣播、電視、報紙等新聞媒體及印發宣傳材料和農業科技簡訊等多種形式宣傳蔬菜無公害蔬菜生產的重要意義,提高全社會的質量安全意識,形成全社會關心、支持無公害蔬菜生產的強大社會輿論氛圍。同時注重培養生產者的自律意識、公德意識、法律意識和安全意識,自覺按無公害標準進行生產。在思想上提高蔬菜的生產者、經營者、消費者認識,在行動上主動地把無公害蔬菜生產、經營和消費與自身的直接利益聯系起來,成為自覺意識。在全市上下形成各級領導高度重視、有關部門全力抓好、生產者、經營者和消費者積極參與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的濃厚氛圍。 3.2 依靠政府引導,逐步完善市場運作機制 無公害蔬菜與任何商品一樣,也遵循市場規律,蔬菜只有進入市場,才能顯現它的經濟效益。只有優質優價,才能激發農民實施無公害生產的積極性。實現“優質優價”,必須依靠政府支持,完善相關配套的生產、流通、信息、引資規章政策及市場信息咨詢服務體系。加強對無公害蔬菜生產的資金投人,把無公害蔬菜各項工作經費列入財政預算,鼓勵和支持大公司、大企業參與無公害蔬菜的項目開發,通過減免稅收、增加周轉金和低息或貼息貸款等形式,來促進和推動“優質優價”無公害蔬菜市場軟硬件的配套建設。切實加強蔬菜的產前、產中、產后各個環節的監督檢查,對檢驗合格蔬菜的產地和產品實施標識管理,根據不同種類蔬菜產品的特點,逐步推行產品分級包裝上市和產地標識制度。加大對無公害蔬菜的營銷宣傳力度,引導消費,實現“優質優價”。 3.3 從源頭抓起。大力推廣無公害蔬菜生產配套技術 3.3.1 抓好環境普查,選擇良好種植環境生產無公害蔬菜應選擇無污染的生態環境,因此,抓好全市農業環境狀況調查工作成為發展無公害農產品的首要任務。各級政府和有關部f16根據農業環境普查結果,一方面加強被污染環境的整治力度,另一方面按照適地生產、比較利益原則和無公害蔬菜發展原則對現有蔬菜生產布局進行調整,使無公害蔬菜生產實行區域化種植,專業化管理,形成合理規模的生產能力,對不適宜種植區域堅決給予取締。 3.3.2 科學耕作,合理利用高效農業技術一是選用抗病良種,針對主要病害,選用適宜當地栽培的抗病良種;二是施足有機肥及配方施肥;是加強栽培管理。 3.3.3 科學合理施用農藥目前,使用化學農藥防治無公害蔬菜病蟲害仍是主要手段,但無公害蔬菜生產中的農藥施用要嚴格執行國家蔬菜上的農藥殘留量不能超過國家允許的殘留標準,禁止使用高毒、高殘留農藥;嚴格農藥施用次數、使用濃度;重視農藥劑型和噴施技術;保護天敵,安全問隔期施藥,商品菜采收前嚴禁施用農藥。 3.4 建立健全質量標準體系和質量監督管理體系 3.4.1 完善質量標準體系加快制定符合當地的可操作性強的蔬菜生產技術規程,建立蔬菜標準化推廣網絡。及時清理和修訂過時的農業標準,抓緊制定急需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積極采用國家和行業標準,加快與國際標準接軌。提高采標率和標準的普及率。 3.4.2 完善質量監督管理體系加快建設各級蔬菜質量安全監督檢驗機構,配備必要的檢測設備和人員,加強對無公害蔬菜產前環境質量、產中農資投人和相關技術以及產后加工處理及市場質量管理全程質量控制。加強與食品藥品、工商、質檢等有關部門的協調配合,積極推進蔬菜質量安全市場準入制度。 3.4.3 加強蔬菜投入品的監督管理工作加強對農用投入品市場的監管,嚴厲打擊制售和使用高毒、高殘留以及假冒偽劣農用投人品行為。盡快建立健全農業投入品市場準入制度,積極推行蔬菜投入品購銷臺賬制度和蔬菜投入品使用臺賬制度,加大實施農藥等蔬菜生產資料專項整治行動。 3.4.5 穩步推進無公害蔬菜的產品認證和產品標識管理產品認證是無公害蔬菜的質量控制和監督的有效手段。認證后的產品要建立產地編碼、產銷檔案,在產品的包裝上清楚標明產地、商標、認證標志等有關事項,逐步開展追溯源頭工作,使無公害蔬菜生產從田問到餐桌的全過程都能得到有效監督,真正讓人們吃上安全、優質、營養、放心的無公害蔬菜。 3.5 大力發展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辦好示范樣板 3.5.1 發展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圍繞優勢農產品,大力培育區域主導產業,做好優勢區域農產品布局規劃,并積極引導優勢農產品向優勢區域集中發展,建立一批高標準的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利用 “生態家園”富民工程的有利時機,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創建一批“四位一體”高效、優質、生態的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 3.5.2 辦好無公害蔬菜生產示范遵循試驗、示范、推廣的原則,循序漸進、逐步發展。一是抓好干部培訓工作,辦好農業技術培訓;二是強化監管,堵死源頭,禁用高毒、高殘留農藥,推廣使用低毒、低殘留農藥,合理使用農藥;三是建立警示牌,在示范區內建立高毒高殘留農藥警示牌,對農戶進行經常性警示教育,嚴格監督和禁止使用高毒、高殘留農藥及禁用化肥。 3.6 加快無公害蔬菜產業步伐,實施名牌戰略,提高市場競爭力 隨著農業產業化“市場牽龍頭、龍頭連基地、基地帶農戶”經營走向的逐漸清晰,扶持一批具有輻射帶動能力的龍頭企業,創建一批對市場頗具吸引力的名牌農業產品,是促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重要手段,是優化農業結構的有效途徑,是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和競爭力的迫切要求。按統一的技術標準把從事生產、加工的農戶組織起來,進行分戶生產、集中加工、統一銷售,這是適合當前農業產業化發展的一種切實有效的組織形式。它不僅有利于迅速擴大農業生產規模,而且有利于大品牌爭奪大市場格局的形成。政府應把無公害蔬菜工作作為農業產業化建設重點,全面實施“放心蔬菜工程”。要進一步優化投資環境,積極進行招商引資,千方百計引進項目、資金、技術、人才,著力無公害蔬菜加工園區建設,加強管理,完善服務,落實相關優惠政策、措施,全力扶持、壯大綠色食品加工企業,鼓勵和支持企業進行科技創新,不斷提高產品質量檔次,向精、深加工方向發展,更好地實現蔬菜生產、加工、銷售一體化建設,努力提高蔬菜產業化水平。實施名牌戰略,積極培植名品名牌,牢固樹立質量、信用、特色意識。對已認證的各類蔬菜要盡快申報商標注冊,進一步激發生產者生產種植公害蔬菜的積極性,增強消費者的安全健康意識,推動無公害蔬菜向產業化、規模化、大眾化方向發展。扶持和發展各種形式農產品產銷合作組織、科技專業協會,提高蔬菜產銷組織化程度,開展產前、產中、產后全過程服務,以高效的運作機制,形成全新的產業化發展格局,提高市場競爭力,最終使新鄉蔬菜順利進入國際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