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11月24日電 今年1至10月,全國法院已審結危害食品安全犯罪案件173件,生效判決人數255人。這是記者今天從最高人民法院新聞發布會上了解到的。最高人民法院新聞發言人孫軍工介紹,從審判情況看,危害食品安全犯罪案件數量明顯增長。
孫軍工介紹,危害食品安全犯罪總體呈現四個特點:第一,案件數量明顯增長。一方面是犯罪分子受利益驅動,頂風作案,危害食品安全犯罪活動依然猖獗;另一方面是在三鹿嬰幼兒奶粉事件之后,各地不斷加大對危害食品安全違法犯罪活動的行政查處和司法打擊力度,依法移送起訴危害食品安全的犯罪案件持續增加。
第二,危害嚴重、影響惡劣。食品安全事關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地溝油”、“染色饅頭”、“甲醛造假酒”、“問題奶粉”等嚴重危害人民群眾身體健康,有的即使尚未造成食物中毒、人身傷亡等結果,但其對消費者健康潛在的危害也是不能忽視的。同時,危害食品安全犯罪對我國食品安全環境的破壞,在一定程度上損害了政府公信力。
第三,案件查處難度日益加大。危害食品安全犯罪在生產階段難以被發現,流通環節的鏈條長、牽涉地域廣,案件查辦過程中,在管轄、檢測、鑒定等方面經常面臨取證難等諸多困難。
第四,觸犯的罪名多。危害食品安全犯罪可適用的罪名雖然包括生產、銷售不符合安全標準的食品罪,生產、銷售有毒、有害食品罪,生產、銷售偽劣產品罪等多個罪名。根據證據情況和刑法第一百四十九條和有關司法解釋的規定,人民法院通常會選擇處罰較重的生產、銷售偽劣產品罪甚至是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等定罪處罰。
孫軍工表示,下一步,人民法院將依法從重打擊危害食品安全犯罪的累犯、慣犯、共同犯罪中的主犯,對人體健康造成嚴重危害、銷售金額巨大的犯罪分子,以及處于生產、銷售源頭的犯罪分子。
依法從嚴懲處收受賄賂,包庇、縱容危害食品安全違法犯罪活動的腐敗分子,以及在食品安全監管和查處危害食品安全違法犯罪活動中玩忽職守、濫用職權、徇私舞弊的瀆職人員。不斷加大財產刑的處罰力度,嚴格緩免刑的適用。同時,對于具有法定從輕、減輕處罰及酌定從輕處罰情節的犯罪分子依法從輕處罰。通過規范量刑,貫徹“寬嚴相濟”刑事政策,達到懲罰犯罪、改造罪犯、預防犯罪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