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農業院校應在選聘高校畢業生到村任職中發揮主力軍作用
1.認真細致地做好選聘工作。農業院校要把選聘畢業生到村任職工作作為工作重點, 引導畢業生樹立到基層建功立業、基層大有作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成才觀, 努力輸送農村基層需要、農村基層滿意的優秀高校畢業生。要嚴格把握選聘大學生到村任職的基本條件和素質標準, 確保把那些思想政治覺悟高、綜合素質好、
1學習成績優良、品行作風端正的優秀大學畢業生選聘到農村基層。要本著為人民服務的旨意,以“公平、公正、公開”的原則,通過嚴肅、嚴格的選拔程序, 為農村選出有真才實學的優秀人才。
2.抓好上崗教育培訓。大學生到村任職, 直接和農民打交道,僅靠滿腔熱情是不夠的。現在的大學生多數是從校門到校門, 缺乏對農村情況的了解, 沒有參加農村生產勞動的經歷。面臨新的環境和工作任務, 他們既充滿激情和向往, 又有一種茫然心理。抓好上崗教育培訓是做好大學生到村任職工作的重要一環, 讓大學生到先進村“駐村培訓”, 向他們重點講解“三農”工作的方針、政策, 介紹本村新農村建設的情況和鄉風民俗, 傳授開展農村工作的基本方法, 幫助他們掌握與農民打交道、做群眾工作的本領。要認真研究應聘大學生的思想動態, 通過請大學生“村官”請鄉村干部傳授經驗和實地考察等方式, 幫助他們增強到村任職的信心, 更快地進入工作角色。
3.當好大學生“村官”的后盾。高校不僅是大學生“村官”的培養者和輸出者, 更是他們的娘家和堅強后盾, 切實幫助大學生“村官” 真正安心扎根農村,幫助他們在服務農村的同時實現自身價值, 是高校在新時期的社會責任。首先, 高校應加強與大學生“村官”的聯系, 熟悉了解大學生“村官”在基層工作的狀態, 掌握他們所遇到的問題, 以便及時為他們提供幫助和支持;其次, 高校可以充分發揮人才與技術優勢, 為大學生“村官”提供智力支持, 切實解決他們工作中遇到的實際問題, 保障大學生“村官”安心工作; 再次, 高校可以牽頭建立大學生“村官”的交流平臺, 幫助大學生“村官”交流思想, 提高認識, 增強能力;最后, 高校可利用其學科專業優勢, 加強“村官” 的在職培訓,提高大學生“村官”的綜合素質,為其未來發展提供便利。中國農業大學在這些方面進行過一些有益探索, 如學校將“紅色1+1 科技行動” 與大學生“村官”工作結合起來, 組織開展對口支援, 實施縣校共建計劃,為“村官”所在縣的發展提供支持和服務, 同時也為“村官”提供了一個更為廣闊的工作平臺;學校組織了“村官”論壇, 邀請大學生“村官”回到母校交流經驗, 同時他們也以自己的現身說法吸引了更多的優秀學生參與到“村官”計劃中。
4.創辦“村官專業”。大學生“村官”在實際工作中, 需要運用各種與農村工作相關的知識和技能。如與農村工作相關的法律、與農村工作相關的政策, 包括中央關于加強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建設現代農業的相關政策等,以及基層工作管理, 包括村務管理、村民委員會組織管理、村民管理等, 更重要的是調解, 大學生“村官”要了解農村工作中特有的調解藝術和一般方法。這些知識和技能的掌握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應不斷革新教育理念, 不斷加強教育體制的創新。農業院校要積極調整專業課程設置, 大學生“村官”作為一個新行當, 一門新專業, 客觀上要求高校和教育部門, 及時調整教育方向, 盡早開設大學生“村官” 行當需要的、適合大學生“村官” 人才成長的相關課程。大學特別是農業院校, 應該根據這一思路, 要在課程開設上本著社會缺什么就開什么、學生需要什么就補什么的目標, 讓有上農村工作意向的學生能夠提前得到農業知識教育, 真真正正地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送去“適銷對路”的人才。安徽等地一些高校已經實行單獨命題招生, 面向貧困縣招收應屆高中畢業生, 專門為農村定向培養一批懂技術、會經營、善管理、通市場, 扎根農村, 服務“三農” 的高素質人才, 學有所成后再定向回鄉任職。
5.村校聯動、“回爐充電”。無論是定向培養大學生“村官”, 還是大學生“村官” “回爐充電”, 實現村校聯動, 對于高校本身來說, 這是一種招生模式的有益探索, 并為高校課程開發提供了新的范疇和借鑒。同時這種本著教育服務“三農”工程的意識, 為我國農村提供大量“大學生村官”的招生方向, 有著積極的探索意義。中國農業大學將面向大學生“村官”設立農業推廣碩士專業學位, 面向大學生“村官”設立農業生產中有關畜牧、種植等專業學位, 旨在鼓勵大學畢業生在基層工作的同時, 結合基層工作接受再教育。招生范圍不僅包括農大的畢業生, 也包括其他院校服務基層的“村官”和當地農村基層村干部、科技推廣人員。在基層表現優異的大學生“村官”可以免試參加攻讀學位,這將為他們的再教育免去后顧之憂。到基層工作的大學生“村官”們, 應該首先做好基層工作。他們攻讀的專業學位、完成的專業論文也應該和當地的農業生產、農村發展管理相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