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農業產業化人才培養的途徑
1 對農業人才進行科學的劃分和管理,完善利益分配機制明確各類人才的不同作用,并進行科學的引導和管理,利用他們的知識結構和專業發揮各自的才干。當然,知識結構廣博的通才型人才,擅長農業又能兼及其他是最理想的,但這畢竟是少數,更多依靠的還是擅長某一方面的“專才”。
2 培養新型的農技人才農業職業技術學校應根據市場對人才的需求變化設置新專業,如農業推廣專業,不管是現在還是將來,都將成為農業產業化中的急需人才。市場調查研究結果表明,農業上的良種、肥料、農藥、種植養殖技術都需要推廣,這就需要未來的畢業生既懂專業、又懂推廣技術,還需懂農村的政策法規和經營策略,真正成為農戶與企業之間的紐帶和橋梁。專業設置非常重要,它不僅影響學校的發展,也將影響學生的就業。此外,還應根據崗位能力的要求,科學合理地進行課程設置,總體上是采取寬基礎、精模塊、多能力的課程體系,優化課程結構,規劃重點內容。
3 加強農業職業教育,培養實用型人才挑選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農民生產技術骨干,組成專家小組,對崗位所需能力(包括技能、知識和態度)進行認真分析,經過充分討論和集思廣益,概括出從事該崗位工作所需要的全部能力,進而形成“崗位能力圖表”,從而成為與農業生產實際情況完全吻合的崗位能力“標準”;然后將每一能力分解為若干個工作任務,并明確完成此任務所需要掌握的知識點和基本操作程序,形成完成此任務的培訓標準和考核標準,即崗位技能規范。事實上,崗位能力開發,源于基層生產技術人員,成于集體智慧,融培訓標準和考核標準于一體,使能力范圍與崗位工作相吻合,能力要求與行業實際相關聯,知識學習與行業發展相一致,有很強的針對性和實用性。
4 對現有農業院校的專業進行調整由于長期以來對農業的不重視,各農業院校現階段涉農專業僅占農業院校全部專業的10%左右,極大地浪費了農業教育資源。現在,在中央大力發展農業的契機下,農業院校已迎來發展的曙光。農業是一個區域性很強的產業,不同地域、不同氣候條件,耕作栽培制度、種植模式不一樣,農業生產的發展方式也不一樣,而農業院校尤其是地方農業院校應該側重于為一定區域的農業生產服務,因此必須有自己的特色;其次農業科技的應用性很強,脫離了生產實際,農業教育和科研就成了無源之水,這從客觀上要求農業院校準確定位,以自身的特色和優勢適應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為農業產業化作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