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構建實踐教學體系
21世紀農業工程人才的培養要十分注重實踐,實踐不僅能出真知,而且能讓學生經歷有實踐到理論,再到理論指導實踐的過程。為此,要盡可能創造良好的實踐環境,放手讓學生在實踐中學,在動手中體會到真知灼見。特別是農業工程學科的學生,更要強化實驗實習環節,加強動手能力、創新能力的培養。因此,為了加強對跨世紀人才的實踐訓練,應該在培養方案中根據教學進程分段設置綜合性的實踐環節,且每個階段集中安排實施,盡量給學生創造一種綜合了解農業工程實際問題的機會,加強實踐教學。實踐教學是產學研結合的必經之路,是培養學生實際工作能力和基本操作能力的基礎。建立完整的實踐教學體系,是培養大學生創新能力的重要保證,實踐教學體系與理論教學體系是
四、產學研結合學模式實施的效果
(一)構建了農業工程類專業人才培養體系,探索了產學研合作人才培養方案借鑒國外農業工程類人才培養模式以及多年來教學改革成果,構建了農業工程類專業人才培養體系,突出 通才教育、增強學生工程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幾年來重視走產學研合作的辦學道路,積極開展教育教學改革。在辦學定位上,適應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依托行業,服務一線;在專業設置上,針對地方和行業階段性發展目標需要,圍繞行業開辦專業,面向市場培育人才;在人才培養模式上,探索產學研活動規律的結合點,形成各具特色的教學運行模式;在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上,建立以技術應用能力培養為重點,知識與能力并重的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在教學活動中,構建理論與實踐結合的教學體系;在實踐教學上,改革實驗實習,強化實訓環節,增加經費投人,加強基地建設。此外,還通過發展校辦產業、聯合建設項目、合作研發產品等多種形式和途徑進行產學研合作,取得明顯成效。該培養方案對農業工程學科增加就業率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
(二)建立了教學、科研、生產相結合教學模式教學和科研結合,學生的畢業設計、課程設計緊緊地圍繞著導師的科研課題和實驗室建設,有多臺小型試驗裝置以經應用于本科生的教學試驗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為學校節省了大量設備經費投入。幾年來,畢業設計的成果多項用于指導生產、科研和教學,師生自制20多部農業機械性能試驗臺和20多臺農業機械樣機。畢業設計的成果多項用于指導生產,實現科技興農。教學和生產結合,充分利用校內機械修造廠、機械加工中心和計算機中心完成實踐教學環節的同時,促進了企業的發展。此外,具有覆蓋面廣、涉及領域多的掛牌校外基地19個,并且省內各市、縣、鄉鎮農機推廣站、管理站、農機廠等單位是學生生產實習、送科技下鄉主戰場。近三年,又投入 200萬元購入先進的試驗設備、建立試驗示范中心。實驗室被評為遼寧省和沈陽農業大學合格實驗室。
(三)改革教學觀念,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更新教學內容和手段圍繞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改革教學過程。在實驗課中,改革常規的驗證性實驗為探索性試驗,并規定探索性試驗占一定比例;在理論課教學中,結合實際生產中案例,讓同學參與討論、分析、研究,提出合理的方案,增加學生工程實踐能力;考試方法進行了大幅度的改革,采用課程論文、課堂討論、平時作業、期末筆試相結合的考查方式,培養學生綜合能力。這種教學觀念的改革,對素質教育和能力培養有著重要的價值。更新了教學內容、方法、手段,近三年課題組成員編寫教材9部,制作多媒體課件12部,有三門課程榮獲沈陽農業大學一類課,其中二門為優秀一類課。
(四)優化了教學過程,增強了學生的綜合素質與能力,科教興農效果顯著提高學生創新能力和工程實踐能力,圍繞學生綜合能力培養,對各專業的培養方案,教學大綱、理論和實踐教學過程進行了優化,獲得了顯著的效果。培養出學生完成的3個科研項目“水稻插秧機秧爪運動軌跡運動分析”“畜力大豆精量播種機”“玉米增墑施肥精量播種機”分別獲得遼寧省第一、二、三屆大學生機械設計競賽三、一、二等獎,并且有一批學生畢業設計榮獲沈陽農業大學優秀論文一、二、三等獎。同時提高了畢業生就業率、學位率和研究生考取率、近三年學生一次就業率達96%考取研究生率由2002年的 17%劇增到 2003年的32%,2004年為 31%。先后有10名教師,4名博士, 18名碩士和 200名本專科生去基地生產實習、畢業設計和從事科研等工作,把農村發展急需的新知識、新技術、新成果、新信息、新產品源源不斷地引入農村,并跟據當地條件,因地制宜地加以開發、推廣和組裝配套,針對農民致富需要有組織、有計劃地開展技術培訓,取得了顯著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