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發展對策
通過幾年來的實踐, 我縣的蔬菜生產必須以市場為導向, 效益為中心, 依靠龍頭企業( 公司) 、協會帶動和科技進步推動, 對蔬菜生產實現區域化布局、標準化生產、一體化經營、社會化服務和企業化管理, 形成貿、工、農一體化, 產、加、銷一條龍的蔬菜產業化生產格局, 把蔬菜產業真正打造成我縣農業的支柱產業。
3.1 政府監管, 加快產業化進程
成立蔬菜領導班子, 下設蔬菜辦, 主抓蔬菜產業建設,實施菜籃子工程, 以支農資金整合項目為契機, 加大資金投入及政策扶持力度, 注重蔬菜基地基礎設施建設, 擴大種植規模, 使蔬菜種植面積突破1 萬公頃。要加強蔬菜生產各項體系的建設, 主要是加強六大體系建設, 分別是標準體系、檢測體系、認證體系、技術推廣體系、執法體系和信息體系。加大宣傳、培訓力度, 讓廣大菜農、城鄉居民充分認識生產無公害蔬菜的重要意義, 完善蔬菜農藥殘留量檢測制度, 把好蔬菜生產和流通市場這2 個關口; 在生產基地, 以生產者用測試卡與上市前抽樣檢測相結合的辦法, 嚴禁毒菜上市; 在批發市場、超市, 以定期檢測零星分散的上市蔬菜, 更要重點檢測外來大宗蔬菜。在各中心市場和蔬菜超市設立無公害蔬菜專柜, 或在農貿市場設專門攤位, 由縣農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檢測站會同有關部門認定, 讓其掛牌上市。
3.2 區域化布局, 顯品牌效益合理布局, 推廣優良蔬菜品種, 1 個基地重點推廣1~2個主要蔬菜品種, 形成以龍頭庵春提早辣椒, 千里坪春提早苦瓜、辣椒, 潭灣春提早茄子、絲瓜, 橋頭雙季瓠子, 辰陽水生蔬菜和長田灣高山蔬菜等蔬菜基地為重點, 帶動周邊鄉( 鎮) 蔬菜產業的發展, 形成一村一品, 突出品牌優勢, 繼續完善春提早, 重點開發夏渡淡和秋延后栽培技術, 調節市場供給。
3.3 無害化治理, 抓品質效益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們對食品質量安全提出了更高要求, 無公害食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等生態產品成為人們消費的熱門, 嚴格按照標準化生產、無害化管理, 確保產品質量。在“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指導下, 以生產無公害蔬菜為目標, 優先采用農業與生物防治措施, 科學使用化學農藥, 協調各項防治技術, 推廣頻振式殺蟲燈、防蟲網、誘蟲板、以蟲治蟲, 施用低毒、無殘留生物農藥, 以施用有機肥為主, 減少化肥用量及控硝施肥等農業新技術, 使蔬菜達到無公害、綠色、有機食品的標準要求, 增強產品競爭力。
3.4 公司、協會帶動, 實現整體效益
我縣蔬菜產業發展因本地市場小, 受市場制約較大, 必須有較完備的市場信息體系, 建立蔬菜協會, 健全市場信息網絡平臺, 創造良好的銷售和投資環境, 把外面的經銷商請進來, 引進、培育一批蔬菜產業方面有實力的公司( 企業) ,推廣“公司+基地+農戶”模式, 保證銷售渠道暢通。通過商品化處理, 產品深加工, 重點發展辰溪酸蘿卜、蕨菜、山竹筍、油發辣椒等特色蔬菜加工業, 全面推動我縣蔬菜產業的發展。
3.5 利用資源優勢, 創特色效益
我縣為典型丘陵山區縣, 山地資源豐富, 發展高山蔬菜、野生蔬菜有很大的空間。海撥600m 以上山地占20%, 在海拔600~1 000m 山區, 7~8 月平均氣溫為22.5~26.5℃, 晝夜溫差大, 山區降雨量比平原增加50%, 可避開7~8 月高溫,空氣清新無污染, 為生產無公害、綠色、有機蔬菜創造了有利條件。根據2007 年長田灣高山蔬菜基地的成功經驗, 發展一批有條件的高山蔬菜基地( 譚家場、寺前、仙人灣等鄉鎮) 和野生蔬菜基地( 譚家場、伍家灣、田灣等鄉鎮) 。通過春、夏菜延后或秋、冬菜提前栽培, 將收獲期集中在7~10 月份的秋淡季節, 填補蔬菜市場淡季, 達到淡季旺銷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