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環塔里木地區葡萄生產現狀及存在問題
2.1 巴州地區
巴州地區葡萄產業以庫爾勒為最好。當地葡萄科研力量較為薄弱,技術指導主要靠民營企業的生產示范與其它地區的技術支持。該州葡萄生產由政府負責通電通路到地頭,以民營企業承包自行開荒經營為一個亮點。庫爾勒市民營企業——三木子葡萄研究推廣中心作為龍頭企業起到了一定的示范作用。與新疆農科院等單位進行技術合作,開展營養袋育苗和特色鮮食葡萄生產。自備冷庫,結合綠肥種植,飼養牛、馬、鹿、草雞、藏獒、狼等動物,將動物糞便作為有機糞肥施入葡萄園,提高了土壤的有機質含量,形成了一個良性循環 。該中心現有的葡萄種苗主要引自新疆農科院、新疆葡萄瓜果開發研究中心(鄯善)和鄭州果樹所等。以栽培中晚熟、有色品種為主,目的是為了在中秋、國慶等節日時出售葡萄禮品箱。現有優無核、克瑞森無核、木納格及幻想無核等品種,還在不斷對新品系進行試栽優選。在庫爾勒,優無核8月成熟,總體表現優于無核白,不落粒,但坐果性稍差;淑女紅耐貯性優于紅地球,不易受保鮮劑的藥害,但有著色不均現象;木納格耐貯藏、著色好,口感好。目前較缺乏的是無核、有香味的晚熟配套品種。葡萄栽培管理以控制產量、提高質量,中高檔市場銷售為目標;育苗以就近、立足當地,直觀示范為主;栽培管理措施主要實行營養袋育苗,疏穗修穗,適時控水,控制產量,合理套袋和及時采收;病蟲害防治以預防為主。因此,葡萄粒大飽滿,很受市場歡迎,售價比當地的其它品種高出1 倍以上。從長遠來看,應該充分發揮各相關科研單位的科研、示范、推廣應用功能。 若能將現有栽培技術有序組裝、鏈接,集成多學科高新技術,構筑出葡萄優質高效栽培生產技術體系和產業化經營開發模式的高科技產業鏈骨架,研究葡萄優質高效栽培的生態環境控制技術及葡萄生產的全程質量監控技術、技術規范體系和產前、產中及產后大氣、土壤、農藥、肥料的預警系統,建立生態型優質高效葡萄生產集成技術體系和示范基地,將會形成葡萄優質高效栽培生產和產業化經營的區域特色優勢。這不僅能充分發揮龍頭企業的積極帶動作用,而且能有效地實現政府與生產者、生產者與科研單位、生產者之間、生產者與市場之間的聯系溝通,并可為進一步解決技術問題,制定統一的技術規范和操作規程,預測市場變化,把握市場動態,為生產者提供產前、產中、產后服務奠定良好的基礎。
2.2 阿克蘇地區
阿克蘇地區也以鮮食品種為主。紅地球品種的栽培面積最廣,也有小面積的木納格品種,葡萄汁的生產也比較成熟。紅地球的顯著特點是產量高、果粒大,在阿克蘇的表現優于吐魯番、克州等地;木納格綜合表現一般。單斜面小棚架是主要的栽培方式,阿瓦提縣葡萄村有一定面積的高架長廊式栽培,起到了良好的觀光效果,取得了較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銷售和管理方式比較獨特,一般在葡萄開花時,當地果農就以每架葡萄為單位出售給商家,由商家自行修剪管理,果農在整個生長期只負責葡萄采收后的澆水、施肥、下架埋土等工作。因商家過分追求產量(4~5 t/667m2),葡萄留果量過多(30~35 穗/株),致使葡萄生產存在大小年現象;加之葡萄與棉花等作物套作,嚴重影響了植株的通風透光,樹體抗病性較差,有一定范圍的霜霉病、白粉病、葡萄小葉蟬的發生。雖然病蟲害防治用藥量低于內地,但生產上仍以化學防治為主。加工方面,當地有不少葡萄酒小作坊,原料大多是從和田收購的和田紅葡萄。木賽萊斯被當地人看做保健功能最好的果酒產品,已經具有相當的品牌效應,但產品包裝的統一、銷路的拓寬及品牌的打造尚注重不夠。如果能結合目前葡萄生產發展現狀,借鑒國外成功經驗,豐富品種構成,對現有制汁技術進行組裝集成,特別是在產品規格指標、統一品牌及銷售計劃方面采取配套措施,形成優質鮮果生__產、貯運、加工的綜合技術體系,木賽萊斯將會成為更有潛力的葡萄加工產品。科研方面,位于塔里木河畔的塔里木大學植物科技學院對阿克蘇地區的葡萄引種工作、紅地球及木納格葡萄的栽培管理和無核白制干等進行了具體研究。 但科研與推廣、技術與服務的銜接尚不夠緊密。因此,應立足當前,建立以科研單位為依托,以當地葡萄企業為代表,政府為指導的示范基地,轉變果農的生產觀念,減少生產的盲目性,形成區域特色優勢,不斷促進葡萄生產由目前的規模數量型向科技效益型、質量效益型轉變。
2.3 克州地區
木納格是克州鮮果出口量最大的栽培品種。9月底至10月上旬成熟,果實脆甜、著色均勻,風味極佳,總體表現優于其它產區。阿圖什木納格葡萄基地是典型的政府指導、果農承包型生產基地。該基地占地467hm2,距市區15km,建立在戈壁灘上,結合使用客土,采用以色列滴灌技術。葡萄整個生長期的栽培管理由園藝站和果業協會負責技術指導,為此,克州農業局制定了葡萄栽培的年工作歷和技術規程,并培訓相應的技術人員,提倡控制產量、提高品質,取得了較好的效益和成果。該地區果品以鮮食批發為主,采后直接出售或置冷庫中保鮮待運。用冷藏車運至內地或周邊鄰國市場,提供檢疫,為出口銷售提供了便利。目前,克州葡萄產業中的首要問題和關注重點應該是木納格的無核化,但克州地區在新品種選育方面的研究甚少。實踐證明,激素的應用和盲目追求早熟和大粒化,會使果實含糖量、耐貯性降低,影響鮮食品質,同時因冷庫存貯量有限,且葡萄在當地售價較低,葡萄產業并不能大幅度增加地方財政收入。就2006年而言,克州年財政支出19億多元,地方財政收入僅1.09億元。因此,加強政府宏觀調控與引導,應加大科研技術的支持力度,充分發揮其獨特的生態環境優勢,使得當地的資源優勢、氣候優勢真正轉變為產業優勢。
2.4 吐魯番地區
吐魯番地區是全疆乃至全國的葡萄制干與鮮果生產基地。無核白是該地區主要的制干品種, 火焰無核早熟、豐產、果皮薄、肉脆,整齊一致,品質佳 ,主要以鮮食為主。成齡樹管理技術相對成熟,葡萄病蟲害發生頻率低。在當地,白粉病發生時,果實基本已采收完畢,總體對葡萄生產構不成較大威脅。 然而,隨著消費者對果品質量要求的提高以及生產中病蟲害發生面積與嚴重程度的日益增大,病蟲害的防治必須從觀念上重視,技術上保證。鮮果采后經促干劑處理,懸掛于晾房或露天風干,再經篩選、分級制干。目前葡萄干質量參差不齊,缺乏分級、護色、衛生等方面嚴格的商品意識與技術方法,雖然葡萄干產量高,但效益并不高。若能通過原料選擇、護色促干處理、合理晾曬等工藝與新型清洗液的研發,優化葡萄制干工藝與流程,有效延長葡萄干的保綠時間,提高質量,達到出口標準,將是該地區葡萄產業發展的一次新機遇。吐魯番是環塔里木葡萄研究與技術示范推廣最先進的地區,以新疆葡萄瓜果開發研究中心、吐魯番地區農業技術推廣中心、鄯善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等為主要研究推廣單位。研究內容以無核白的制干、引種,新品種選育為主。特別是新疆葡萄瓜果開發研究中心已收集保存國內外葡萄資源7 5 0份,以選育優質、無核、大粒鮮食品種為主要目標,培育出新疆第一個自育品種“新葡一號”、大粒優良鮮食葡萄新品種——“紫霞”、“新郁”,引進并推廣無核葡萄新品種克瑞森無核、火焰無核。還培育了一批優良的、有潛力的葡萄新品系,如:SP8028、SP262、SP2303等。以巨峰、里扎馬特、紅地球等為主栽品種進行大面積推廣及優質高效栽培技術研發與示范,近年開始對葡萄日光溫室栽培模式進行具體研究,并結合新疆水資源短缺的情況,開展以節水為目標的“根域限制對葡萄水分需求的影響”課題研究,對全疆的葡萄生產意義深遠。
3 小結與展望
盡管環塔里木地區葡萄栽培面積、產量以及葡萄和葡萄酒的質量和安全有很大的進展,但在水分供應、溫度、品種、技術等方面仍存在許多制約因素。在諸多植物逆境中,以低溫脅迫對植物的危害種類最多,面積最大,但其主要栽培品種抗寒性差,在最低溫度低于-15℃的地區需埋土防寒越冬,每年冬季埋土及春季開墩上架時間緊、任務重,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給葡萄生產帶來諸多不便,因此進行葡萄抗寒性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筆者認為,可以適當的選用中國野生葡萄中抗寒性較強的華北葡萄、菱狀葡萄、復葉葡萄及毛葡萄等作為親本,或者從氣候條件相似的地區引種選育出適合環塔里木盆地周邊地區的葡萄新品種。若能通過引種選育或抗性育種選出優質、抗寒、抗旱、紅色、大粒、具有不同風味的葡萄新品種,逐步解決現有主栽品種無核白、木納格等供貨時間集中等突出問題,豐富品種組成,將為當地葡萄生產解決一大難題。
科研與技術推廣方面,目前雖有新疆農業大學、新疆農科院、新疆葡萄瓜果開發研究中心、石河子大學、塔里木大學等院校及科研機構,對葡萄的引種選育、栽培管理、制干工藝等進行了具體研究,然而缺乏系統的、可操作性強的葡萄產業技術及管理體系。綜上所述,加快優質、大粒、多種果色,兼抗病、抗寒、抗旱的葡萄新品種優選,提供豐富多樣的鮮食及加工產品,已成為葡萄產業發展的迫切需求。結合我國葡萄生產發展現狀,借鑒國外成功經驗,在該地區實行優質高效葡萄規模化生產、產業化經營,對現有關鍵技術進行組裝集成與示范并實現產業化開發,延長產業鏈,將是該地區今后一個時期葡萄產業發展的方向。因而,應以國際農業技術要求的有機食品(葡萄)生產標準為指導,按照生態農業的技術要求,建立優質高效的葡萄生產模式和技術規范體系,變當地氣候與資源優勢為產業優勢,生產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葡萄及加工產品,不斷提升我國葡萄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