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中國現代化研究中心13日在北京發布《中國現代化報告2012》稱,2008年,中國谷物單產、水稻和小麥單產達到發達國家水平,但中國農業勞動生產率約為世界平均值的47%,約為高收入國家平均值的2%,中國農業發展表現為“一條腿長”、“一條腿短”。世界上農業最發達國家之一美國就以不到全球7%的耕地、4.53% 的人口, 生產出占全世界農業總產值12.6%的農產品, 除供應本國需要外, 每年還有三分之一的農產品出口到世界各地; 全美擁有219.4 萬個規模化、現代化的農場, 農業直接勞動力280 萬人, 平均每個農場的勞動力僅1.3 人, 一個勞動力可以養活135 人。其中最重要的是美國用一套科學的、完善的農業技術人才培養機制與體系, 為農業生產培養了大量的、高素質的農民和農業技術人才。
2008年,中國農業領域化肥使用密度(編者問:這個指標好像達到發達水平是以超過來界定的嗎?應該是越低越好)、谷物單產、水稻單產、小麥單產、人均蛋類供給與消費、人均魚類供給與消費、農村電視普及率等9個指標達到發達水平;玉米單產、糧食浪費比例、農村電話普及率等3個指標達到中等發達水平;農業機械化、人均營養供應等26個指標達到初等發達水平;農業勞動生產率、農民人均產糧、農業科技投入比例、人均農業國際貿易等39個指標表現不佳,處于欠發達水平。
與此同時,2008年中國屬于農業初等發達國家,中國第一次農業現代化指數為76,排世界第75位;第二次農業現代化指數為35,排世界第62位;中國綜合農業現代化指數為38,排世界第65位。
中國農業現代化的路線圖要分兩個階段實施:一是在2050年左右達到農業現代化的世界中等水平,全面完成第一次農業現代化,第二次農業現代化超過世界平均水平;二是在2100年前達到農業現代化的世界先進水平,全面完成第二次農業現代化。
要實現農業現代化,必須有一支規模宏大、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農業科技人才隊伍, 在新形勢下, 如何圍繞農業現代化對農業科技人才的需求, 已成為全社會共同關注的一個重要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