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模式持續有效注入活力
全區各地在發展特色養殖過程中,因地制宜在傳統養殖模式上推陳出新,集成創新了龍頭企業帶動模式、循環生態經濟模式、大水面養殖模式、山溪水生態流水養魚模式等各種養殖新模式,大幅度提高了養殖產量和經濟效益。
山溪水生態流水養殖就是利用山溪泉水長流不息的自然條件,在溪邊溝旁的零星耕地上開窩引山溪水進行常流水養魚,全程投喂優質牧草,這是欽州市山區淡水養殖業特有的一種養殖模式。
近年來,欽州市水產部門以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可持續發展以及健康養殖為理念,因地制宜,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大力推廣以“官垌魚”為代表的山溪水生態流水特色養殖模式,環六萬大山山溪水生態流水養殖漸成規模,取得了良好的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目前,該市山溪水生態流水養魚群面積5100 多畝,年產鮮魚7650 多噸,產值達10710 萬元;養殖戶13500 多戶,戶均收入7933 元。
專業合作社帶動模式也為農民增產增收帶來新氣象。為整合農村中現有的畜禽、欄舍、水面、勞動力等養殖資源,提高養殖生產的組織化程度,增強養殖戶抵御市場風險能力,增加養殖收入,貴港市港北區水產畜牧獸醫局通過政策引導、技術重點扶持等形式,大力發展各種養殖專業合作社,如今合作社社員戶均純收入達6 萬元。
龍頭企業帶動模式帶來的增收成效明顯,也得到了廣大養殖戶的認可。在北海市合浦縣,作為龍頭企業的廣西鳳翔集團與廣西農村合作之星合浦縣家禽協會緊密合作,帶動并組織當地分散經營的農戶實施“六統一”(統一場地標準、統一養殖品種、統一疫病防治、統一飼養管理、統一產品回收銷售、統一產品標識)的標準化生產管理模式,目前已發展到合浦縣13 個鄉鎮以及鳳翔集團產業養殖基地所在的市縣,輻射帶動農戶24000 多戶,年出欄訂單畜禽產品3000 萬只(羽)以上。
新做法政策資金聯動扶持
為了加快特色養殖業發展,促進農民增收,全區各地紛紛出臺優惠政策,通過加大資金投入、實行現金補貼和加強教育培訓等措施,極大地調動了廣大農民發展特色養殖的積極性。
梧州市出臺《關于鼓勵規模養殖加快水產畜牧業產業化發展的決定》后,蒙山縣采取有力措施大力發展助農增收的養兔業,取得明顯成效。據統計,2008 年該縣出欄肉兔100.8 萬只,產值5500 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23 元,僅此一項就占了農民人均純收入的10%。
該縣還通過招商引資引進了億豐新宇公司帶動農民發展養兔業,并在2010 年投入250 萬元資金,對養兔戶從該公司購買的種兔每只補貼20 元。廣西畜牧人才網同時鼓勵養殖戶自籌資金建兔舍,對新建成兔舍500 平方米、養種兔200 只以上的養殖戶,給予每平方米50 元以上補助;對農民利用自有閑置房改造養兔的也給予適當補助。
桂林市堅持把加強新型農民教育培訓、全面提升農民素質作為促進農民增收的一項重要措施。該市組織上千名專業技術人員組成40 個農民教育培訓工作隊,深入全市12 縣5 區的137 個鄉鎮,多渠道、多層次、多形式集中開展宣講培訓達600場(次)。圍繞生豬、家禽和草食性動物等主導產業開發進行培訓,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養殖積極性,為農民通過發展養殖業增收提供了人才保證和智力支持。
當前,我區特色養殖在全國已經成為優勢產業。水產畜牧業第一產業產值從2008 年開始連續三年超過1000 億元,2010年達到1120.9 億元, 占大農業產值的41.3%;農民家庭經營中通過水產畜牧業獲得的人均現金收入為1063.36 元,占第一產業人均現金收入的40%。全區水牛和奶水牛存欄量均排全國第1 位,黃羽肉雞飼養量和對蝦產量均排全國第2 位,羅非魚產量排全國第3 位等等。我區正在由養殖大區向養殖強區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