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存在問題
2.1 管理粗放部分地區果園承包過于分散,不便于及時進行土、肥、水管理,病蟲害防治難以協調。有的對棗果生產重視不夠,甚至存在栽而不管靠天收的現象,棗園終年不施肥,病蟲危害嚴重,品質較差,大小年明顯。
2.2 品種混雜、低劣目前,我市棗樹栽培品種混亂,少數當家品種已經退化。有的急于發展,派人到處購苗,只求數量不求質量。有的出售苗木的單位或個人只顧盈利,以次充好,以劣代優,致使栽培者花錢上當,造成難以挽回的損失。還有的未適地適栽,引種后由于不適應本地的環境而生長發育不良。
2.3 果實品質下降果實品質下降的原因主要是:超量使用激素,肥料使用品種、時期、方法不當,采收過早,干制過程粗放,果實病蟲害防治不利等。
2.4 商品性差,產值低棗商品性差的主要原因就是果實質量、品質低。目前生產上占主導地位的主栽品種,市場售價較低,經濟效益較差。多數果農對一些常規栽培技術還不夠了解,尤其在防治病蟲害上,防治效果較差,如棗縮果病、銹病每年造成的損失很大。
2.5 貯藏加工技術落后目前棗貯藏技術尚不過關,生產的棗大部分作為鮮棗低價銷售,余下部分則是果農利用土法晾曬紅棗。在晾曬過程中,由于時間長,發病率較高,造成產量、品質下降,嚴重影響了經濟效益。冬棗常溫下保鮮期僅有7 d 左右,恒溫庫保鮮期為2 個月,冬棗保鮮技術己成為制約滄州冬棗產業發展的難題。
2.6 生產組織化程度低滄州市紅棗生產以一家一戶分散經營為主, 農戶仍是最基本的經營主體和利益主體,在管理上采取的措施有很大差別。個體生產者為了追求利潤的最大化,一味的求多求大,而不惜犧牲紅棗的品質。而且千家萬戶闖市場造成市場的無序競爭,價格忽高忽低。這種落后的生產模式與專業化、規模化、產業化、標準化和市場化的現代生產之間矛盾日益尖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