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觀地說,凡是能養殖魚類的水域都可以用來育珠。總的要求是水質無污染、水源充足、水位相對穩定、水體面積不能太小。
1 .按水域營養條件劃分
(1)富營養型 水深一般不超過4m ,透明度為25-40cm,pH值為7-8,水呈黃綠色,浮游生物豐富(浮游植物為850萬個/L以上,浮游動物為25萬個/L以上)。此類型水域最適宜養蚌育珠。
( 2 )腐殖質貧營養型水呈黃揭色,透明度在70cm 以上。由于腐殖質多,形成膠狀物質分散懸浮于水中,大量地吸收無機鹽類,耗氧量大,使浮游植物的養分供應不足而得不到很好的生長。水質較差,不宜養三角帆蚌,但尚可養殖褶紋冠蚌和背角無齒蚌。若在此類水體養三角帆蚌,則需要進行投餌施肥。
( 3 )貧營養型水中有機物貧乏,浮游生物量很少,底質為沙土或沙礫底,水質清瘦,透明度常在1m 以上,初級生產力很低,般不宜養蚌育珠。如果育珠的話,就需要投放大量的有機肥和無機肥。
2 .按水體流動性劃分
( 1 )敞水水域敞水水域具有溶解氧高、水質較清新的特點,般不會出現溶氧缺乏現象。但餌料生物量不同,育珠效果也不一樣。位于城鎮近郊的敞水水域,由于大量生活污水及工廠無毒廢水的排入,水質一般較肥,餌料生物豐富,育珠蚌在這種水域中的放密度可較大。在輪養條件下,每畝放養育珠蚌在1000 只左右。位于農村的大水面,四周多為農田和村莊的水域,水質好,放養密可大些;如距村莊較遠,水的肥度差,餌料生物量一般,育珠蚌放養密度可稍低些。四周環山或貧瘠的丘陵水域,水質清瘦,餌料生物數量少,育珠蚌放養密度每畝不宜超過300-800 只。
( 2 )微流水水域微流水能不斷給育珠蚌帶來大量的餌料和溶解氧,而且能帶走育珠蚌新陳代謝過程中產生的大量廢棄物,使水體始終保持新鮮狀態。這種水域的育珠蚌放養密度可高些,視水體肥瘦情況而確定吊蚌數量,一般在800-1000 只。這類水域最好實輪養制,使水體生產力定期休復。
( 3 )靜止水域如塘堰等封閉性水體,池塘水一般較肥,餌料物豐富,但水質條件不如流水水域,而且水質變化大,不夠穩,常常出現溶解氧缺乏現象。若放養密度過高,不利于育珠蚌的長和珍珠質的分泌,嚴重時會造成死亡。實際上,這類水域是我國淡水育珠的主要水體,一般以魚蚌混養為主。由于面積相對較小,在管理方面也相對容易一些。只有加強管理,才能克服此類水水質變化較大等弊端。
3 .按水域形態劃分
( 1 )池塘池塘包括連片精養魚池、零星分布的塘堰等小水,是目前養殖珍珠最普遍的水域類型。理想的水域面積應為5-12畝,水深2m 左右,水質容易培肥,水體不與外界直接相通,浮
游生物豐富,只要管理得當,較有利于育珠生產。
( 2 )溝港、啞河啞河是一頭斷流,另一頭通流的河道。啞河與溝港隨著養珠業的發展而正在逐漸被認識利用。這類水域水體經常流動,溶氧充足,水質清爽,餌料生物較豐富(略比池塘差), 如流速適當(每分鐘小于5m ) ,水位穩定,無污染,則是育珠的最佳水域。對于河道,育珠時應選擇水面較寬、水位較深、無污染的河道。
( 3 )湖泊這些水域面積大,具有封閉性和通江性兩種類型。由于水面大,氧氣十分充足,但不同的水域,水質肥瘦不一,餌料生物或多或寡。若進行育珠生產,應擇優進行利用。如果利用得當,會產生相當好的經濟效益。
( 4 )水庫水庫的功能是以灌溉農作物為主,因而水體經常交換,一般水溫偏低,水質清瘦,餌料生物貧乏,不宜用于珍珠養殖。但一些中、老年型水庫,經過多年的養魚和有機質的富集,水質逐漸由瘦變肥,亦可擇優用于育珠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