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農業生產結構的調整,規模化養豬場不斷增多,如何提高豬場的經濟效益,成為廣大生產者和研究人員關注的熱點。母豬的繁殖性能是衡量養豬生產中的一個重要經濟指標,充分發揮和利用母豬的繁殖性能,是提高豬場經濟效益的根本手段之一。要想提高母豬的繁殖率,只有打破傳統的養殖觀念,創造良好的環境,進行科學的飼養管理,實施科學的繁殖技術.不斷提高母豬的受配率、受胎率、分娩率、產仔率及仔豬成活率,積極開展良種繁育體系,加強選種,充分發揮母豬的生產潛能。提高母豬的繁殖率.是廣大科技工作者尚需解決的重要問題和難題。
1加強選種,采用以繁殖性狀為主的綜合選種方法
繁殖率的高低與豬的品種有密切關系,養豬場應選用繁殖率高的公、母豬進行繁殖。經過一定時間觀察后,嚴格淘汰繁殖率低下的個體,尤其是具有遺傳缺陷的個體,如先天性死精、少精、無精的公豬,習慣性流產的母豬等。后備母豬的選留,要注意改變以單純的看仔豬斷奶體重大小和體型外貌的單一表型的選種方法I21。首先.要以產仔數高低作為選種的標準,從父母繁殖性狀高的優秀個體中選留后備母豬,如此逐漸更替.從而使產仔數高的經濟性狀的基因純合度加大.不斷提高繁育豬群的數量和質量:其次,還要注意斷奶仔豬的育成頭以及仔豬斷奶的個體重量,用制定選種指數的方法進行綜合選種。
2創造良好的生活環境,優化豬場的生態結構
豬場應該保持安靜,并保持舍內衛生,做到清潔、干燥、空氣新鮮、陽光充足,冬天可以曬太陽,夏天可以乘涼。
2.1空氣品質的控制
在優良空氣質量環境下生活的豬群對疫病有相對較高的抵抗力,空氣質量差會造成豬打噴嚏、流淚、咳嗽等不良反應,還會造成母豬發情障礙現象。因此,保持豬舍空氣暢通,改善母豬發情障礙,是提高繁殖率的途徑之一。母豬舍氨氣濃度質量分數應控制在lOOx10-6以下。二氧化碳不超過1500~2000x10-6.硫化氫不超過10mg/m3。
2.2溫度的控制
在氣候生態因素中,母豬對熱很敏感,其適宜溫度是22℃.因此易受熱應激而發生繁殖障礙。特別是30℃以上的高溫,對母豬的繁殖機能有嚴重的不良影響,據報道.引起母豬的流產臨界溫度為32℃,所以在生產中.當室溫超過30℃時,應提高日糧營養水平,添加電解質和維生素等抗應激物質,增喂青綠多汁飼料.采取圈舍淋水噴霧和通風等措施,改善內部小氣候,減少母豬的熱應激.配種時間宜選在早晚或夜間氣溫較低時進行。
2.3光照時間和光照強度的控制
母豬哺乳期間光照時間(日光或燈光)時間應達l6h以上,光度必須達到3~6W,這樣可使母豬離乳窩重增加6.4%,離乳后5d內發情率提高2.2%。在生產中尤其是入秋后,豬舍光照不足應補充人工光,并且勤換燈泡,對提高母豬的繁殖力大有益處。
3科學的飼養管理,保證種豬的正常繁殖機能
根據公、母豬的品種、年齡、個體特征以及本地區的環境條件等,制定科學的飼養管理制度,以保證公、母豬的正常繁殖機能.日糧最好采用種畜的全價配合飼料,切不可用發霉、變質原料配制飼料。日糧配方中應有足夠的蛋白質飼料,適當輔以青綠飼料,合理的鈣和磷比例。種豬還要有適當的運動,供給充足的飲水等,以保證公豬有旺盛的性欲.產生優質的精液,母豬能夠正常發情、排卵和泌乳。
3.1加強種公豬的飼養管理
“公豬好一坡,母豬好一窩”。種公豬的飼養管理的好壞,不僅關系到公豬自身的體質和配種能力,更重要的是會影響母豬的受胎率、產仔數和后代的品質。種公豬的飼養應根據飼養標準和各地飼料條件,進行日糧合理搭配,日糧體積要小些,占公豬體重的2.5%~3%(精料要多,粗料要少),日糧中應以DE≤12.5MJ/kg、CP≤14%、鈣0.65%、磷0.55%為標準。種豬每天上下午各運動lh,使公豬達到體質健壯、中上等膘、性欲旺盛,產生優良品質的精液,母豬受胎率高、產仔數多。成年公豬每周使用3~5次,青年公豬每周使用2~3次,豬場公母比例要合適,比例過大,公豬負擔過重;比例小,造成公豬浪費。實行季節性產仔和本交的豬場,1頭公豬可負擔l5~30頭母豬配種任務:實行人工授精的豬場,1頭公豬可負擔600~1000頭母豬。可見,種公豬的飼養,在生產中的關鍵措施是經常保持營養、運動和配種利用三者之間的平衡。
3.2加強種母豬的各階段飼養管理
在確保母豬體況正常的情況下,控制飼養,保持母豬肥瘦適中。喂料做到“二重”、“三輕”。“二重”即懷孕后期和哺乳期,多喂精料,青綠多汁和礦物飼料:“三輕”即懷孕初期空懷期和哺乳后期.多喂粗料,適量喂養精料.使母豬常年保持七八成膘。
3.2.1后備母豬的飼養管理
在生產實際中,根據后備母豬生長發育快的特點.必須給予適當的飼養條件,第一次發情前,多吃,吃好,長身體;第一次發情后,少吃,吃粗,調膘情。在保證營養供給的前提下,日糧中多喂青粗料,尤其是青飼料,一般精青料比為1:3為宜,這樣有利于培育母豬的耐粗飼.又不至于沉積過多脂肪.妨礙后備豬的發情、排卵與受胎。確保本地豬種3.5月齡、二元母豬4.5月齡、外來種豬6.5月齡時,正常出現第一次發情。早發情可以早配種,但也可等到第3個情期再配種,有資料報道,第3個發情期受孕的后備母豬比第一次發情受孕的窩產仔豬多。
3.2.2妊娠前期的飼養管理
在生產實踐中主張在母豬交配前20d要增加精料,最好喂一些細料稀食.以促進母豬多排卵。在配種的3d內盡量減少飼喂數量.可以明顯地提高胚胎的著床率。在妊娠的前21d內,由于受精卵剛形成.母豬不需要高水平營養。據有關報道,配種前的高水平飼喂.接著在妊娠前期的低水平飼喂可增加排卵數,提高胚胎存活率,如果母豬體況一般,宜給母豬以DE≤12.50MJ/kg、CP≤13%為標準的日糧,飼喂水平應為維持需要的1.5倍以下,初產母豬日喂l.5kg,經產母豬日喂2.0kg,就可維持正常的繁殖需要。如果攝入過高的能量和蛋白,會降低胚胎存活率,從而減少產仔數.這主要因為初產母豬妊娠前期攝人過高的能量和蛋白質會影響血漿孕酮水平,進而對胚胎的存活率產生影響。
3.2.3妊娠中期的飼養管理
妊娠中期的營養水平對初生仔豬胚胎時期肌纖維的生長及出生后的生長發育很重要。有研究表明,肌纖維的數量在胚胎時期就已確定,在妊娠期第90d左右.肌纖維的增生已經完成。Dwyer等(1933)認為,肌纖維數量可能是決定仔豬出生后生長速度和飼料轉化率的重要因子。這樣,在肌纖維發育期營養供應不足的仔豬,在出生時肌纖維數量就比較少,以后長得也較慢。妊娠1個月至產前l個月應給DE≤12.90MJ/kg、CP≤14%為標準的日糧,保持母豬每天增重45g。此時可適當提高粗纖維含量,增加母豬的飽腹感,預防便秘,可減少死胎、流產的發生。這是因為飼喂高纖維日糧可促進揮發性脂肪酸的形成.從而可以提供更多的生酮能量底物供發育的胚胎利用。
3.2.4妊娠后期的飼養管理
仔豬初生重的60%-70%是來自產前1個月.此時母豬體內胚胎的發育速度是配種后3個月生長速度的7倍。這也就要求對產前1個月的母豬,應給以DE≥12.90MJ/kg、CP≥16%、lys≥0.8%的高營養水平飼糧,這時仔豬初生重與仔豬存活呈正相關。抓好母豬妊娠后期飼養管理,對提高仔豬初生重,母豬產后泌乳量和母豬繁殖性能均有重要影響。
3.3哺乳期的飼養管理
母豬哺乳期間的飼養策略。主要是最大限度地增加采食量。因為隨著哺乳仔豬斷奶日齡的提前,增加母豬哺乳期采食量對以后的繁殖性能相當重要。哺乳母豬每天攝入的能量約75%用于哺乳,能否給哺乳母豬提供有效的營養.將直接影響仔豬的生長發育速度。當哺乳母豬攝入的飼料營養不能滿足其哺乳需要時,便會引起體內脂肪大量消耗,導致母豬掉膘和體重下降,過度掉膘不僅直接影響仔豬生長,還會影響下一胎發情配種。對哺乳母豬宜采用DE≥13.30MJ/kg、CP≥17%、lys≥0.85%和高營養密度日糧,盡量滿足,敞開供應。對于高產和食欲差的母豬,要在日糧中添加4%油脂,這樣可以提高泌乳量及初乳與常乳中的乳脂水平.從而提高仔豬的存活率及斷奶重。這主要是因為乳脂水平增加后提高了乳中的能量水平,從而使仔豬可以從乳中攝人更多的能量而提高存活率。
3.4空懷母豬的飼養管理
剛斷奶后的母豬頭幾天應控制飼喂量.避免發生乳房炎。對體質較差,帶仔多的母豬采取隨意采食法.應給以DE≥12.90MJ/kg、CP≥16%、ys≥0.8%為標準的日糧;對體質過肥的豬,采取限量飼喂,促進正常發情、配種,增加產仔數。在正常情況下,斷奶后母豬一周內發情配種率應達80%~90%。
4實施科學的繁殖技術,提高繁殖率
4.1掌握初配年齡。做好發情鑒定。適時配種
母豬配種年齡過早.常有產仔少、死胎多、仔豬初生重小、生長慢等缺點.遲配又造成經濟上的浪費。據試驗,地方種母豬在生后6~8月齡、體重50~60kg,國外的中型品種在生后8~10月齡、體重lOOkg以上,大型品種體重在120kg以上,開始配種為宜。母豬發情征狀明顯,允許公豬爬跨,人工測試站立不動或見到公豬不走動之后12h配種為最佳配種時間.在配種后8-12h再復配1次,一般都會取得較好的配種效果和獲是較高的產仔數。規模化養豬一般采用2次重復配種.如上午喂前配種1次.當天下午喂前再復配1次。如下午配種.第2天早晨再復配l次。由于母豬年齡不同,排卵時間也就不同,最好搶在母豬排卵前配種,所以配種的時間還要靈活掌握。一般來說,其原則是“老配早、少配晚、不老不少配中間”。
4.2遵循合理的胎次結構。提高豬群生產水平
母豬一般第1胎產仔數少.第2胎開始逐漸增加,第4~5胎產仔數量最高,以后逐漸下降,從第8胎開始降至平均數以下。此外,子宮炎、斷奶后不發情(推遲發情)、配種后不受胎、死胎弱仔、肢蹄病的發生等隨胎次的增加而上升:難產則主要發生在初產母豬和年老體弱母豬。因此在生產中應建立并保持合理母豬群結構,一般來說,較合理的母豬群體結構為l胎或2胎母豬占整個生產母豬的30%~35%,3~7胎母豬占60%,7胎以上母豬占5%~10%。
4.3采用多胎高產的技術措施。提高母豬繁殖率
4.3.1人工授精:有利于預防生殖系統疾病的傳播和不孕癥的發生,提高母豬受孕率、仔豬成活率與健仔率。
4.3.2重復配種:在一個情期內配種2~3次,每次間隔8~12h。
4.3-3混合配種:在一次配種時,可用不同品種或個體的豬精液輸入母豬子宮內。
4.3.4激素催情技術:經產母豬斷奶7d以上不發情時,除加強運動、多曬太陽、公豬誘情、合群并圈外,還可用藥物催情,如孕馬血清(體況較好的中型母豬,每次皮下注射5mL,1周后即可發情),絨毛膜促性腺激素(體況良好的中型母豬肌注l000u),也可采用中藥促情或乙點酚治療。
4.3.5激素促排卵:在母豬第一次配種后肌注促排3號20mg,可促進排卵,提高受胎率和產仔數。
4.4做好妊娠診斷工作,預防流產,減少胚胎死亡
母豬配種后,如果不再發情,便可判斷妊娠。妊娠期胚胎有3次死亡高峰:一是在懷孕l3-18d時,胚胎迅速由圓變長,開始植入子宮時,如營養供給不足或代謝功能不正常,胚胎死亡率最高:二是懷孕第3周胚胎器官形成階段.由于胚胎在胎盤中爭奪其生長發育所必須的營養物質,強存弱亡,損失較大:三是懷孕60~70d時.胎兒迅速發育,致使因營養物質供不應求而死亡。為了減少胚胎死亡,提高母豬每窩產仔數,對妊娠母豬要細心觀察,精心管理.盡量減少劇烈運動,做好防范措施。
4.5實施早期斷奶,縮短哺乳期,提高母豬利用率
應用動物生理、營養研究的新成果,實行仔豬早期斷奶,使母豬早發情早配種,縮短母豬繁殖周期,增加母豬的年產胎數.從而增加每頭母豬的年產仔總數。一般經產母豬在產仔后21~28d斷奶較為合適。對青年母豬的斷奶時間應推遲到產仔后35日左右,這樣有利于維持或提高第2胎的產仔數。
4.6采用同期發情的方法,提高母豬繁殖率
對母豬采用同期斷奶方法,一般在斷奶后5~7d母豬即發情,并能誘發不發情母豬發情.促進豬場母豬同期發情、同期受胎、同期產仔,有利于提高繁殖效率,便于豬場集約化、商品化生產。
4.7正確接產.提高仔豬的成活率
采用正確的接產方法,減少產期仔豬的死亡,做好仔豬的日常護理、防病工作.是提高仔豬成活率不可忽視的環節。
4.8控制好繁殖障礙性疾病。提高母豬繁殖率
防治好母豬子宮疾病,克服不孕和難孕現象。各種類型的子宮炎、陰道炎、輸卵管炎,均可導致母豬不孕;營養不良和廄舍潮濕也可引起炎癥:孕期和產后運動不足可繼發子宮遲緩或惡露滯留.在生產實際中,應及時對癥治療;加強飼養管理;對發情異常的母豬.用激素或其他方法及時調整。
5做好疫病的綜合防制工作。控制和凈化豬場
認真做好防疫工作,制定好適合本場的免疫程序.杜絕重大動物疫病的發生.控制和凈化豬場。特別要防止母豬懷孕后期生病,否則,會導致部分或全部胚胎死亡。規模化養豬場必須采取自繁自養的繁育體系和全進全出制的生產體系,嚴防疾病的傳人,保持豬場的穩定發展。
6小結
隨著規模養豬場的不斷發展,提高母豬的繁殖率顯得愈來愈重要,它不僅可為規模養豬場提供更多的仔豬,還能提高規模養豬場的經濟效益。但是,目前規模化豬場對母豬的飼養管理和繁殖的重視程度還顯得不夠,出現了仔豬的斷奶重和出生重降低、母豬的產仔率不高、仔豬的成活率不高等現象,造成養殖效益下滑.應引起廣大生產者的高度關注。
任何先進的繁殖技術也不能代替良好的飼養管理,在對母豬生長繁育的各個階段都要給予科學的飼養管理,盡可能為其創造安靜舒適的生長和生活環境。充分發揮母豬的生產性能。還可以根據豬場的實際生產情況,加強新技術的引用和試驗,如超數排卵、胚胎移植技術等.把母豬的繁殖潛力挖掘出來,不斷提高豬場的經濟效益,最終推動整個畜牧業的快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