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觀點】
在市場需求逐步轉向貿易商和糧庫之際,三季度以后東北玉米采購成本將呈底部抬升態勢,同時輻射全國大部分地區。盡管7~8月份國內玉米市場繼續面臨進口玉米到貨以及國儲拍賣的沖擊,但市場震蕩向上趨勢不變,尤其是優質玉米的稀缺性將進一步體現,一些用糧企業仍將在適當的時機進行補庫。
6月下旬以來,在經歷短暫小幅回落之后,東北、華北產區玉米價格漲勢再現,優質糧源強勢更為明顯,進而推升南方部分銷區價格小幅上揚。與此同時,在南北港口玉米庫存經歷起伏之際,國內玉米產區供應主體悄然開始轉變,尤其是東北地區。據了解,隨著目前當地農戶存糧比例日益下降,市場采購成本呈現小幅增加趨勢,局部地區貿易商惜售心態也再度顯現,尤其是一些用糧企業庫存仍存在缺口。
市場供應主體悄然開始轉換
6月份以來,隨著東北產區農戶余糧水平繼續下降,當地部分飼料企業開始轉向貿易商和糧庫采購。
以吉林長春地區為例,目前當地從農民手中收購的自然干糧進飼料廠價格維持在2300元/噸左右,但從貿易商處采購的烘干糧進廠價格已經達到2330~2340元/噸,平均采購成本較前期高出10~20元/噸。
筆者認為,由于目前黑龍江大部分地區農戶余糧水平不足一成,吉林農戶余糧不足兩成,從農民手中收購玉米難度日益增加,后期東北地區玉米采購將逐步轉向存糧成本更高的貿易商和糧庫,進而推動東北地區糧價穩中上行。
東北產區局部玉米品質下降
6月中旬,受東北冷渦影響,黑龍江、內蒙古等東北局部地區出現較強降雨,局部遭遇冰雹等強對流天氣,加之東北多數地區出現多陣性降雨,除導致部分產區出現苗期病害外,當地農戶玉米存糧品質有所下降。據哈爾濱地區貿易商反映,受降雨影響,當地農戶手中有限的余糧品質相應下降,霉變率上升1%,達到2%~3%,致使當地優質糧源收購難度加大,價格繼續小幅上漲,二等玉米進飼料廠價2320~2330元/噸,同比上漲20元/噸,飼企庫存維持正常水平,烘干塔可供糧源不多。
華北優質玉米價值再次凸顯
受去年下半年以來小麥比價優勢突出的影響,目前華北產區多數飼料企業玉米用量維持偏低水平,尤其是山東等地的禽料生產企業。
不過,由于今年華北不少產區玉米品質較差,相當一部分優質玉米來自東北產區,因此隨著東北農戶余糧水平下降,優質玉米價值凸顯。因汽運費提高,濰坊地區東北優質玉米價格由前期最低位2440元/噸大幅回升至2500元/噸,累計漲幅60元/噸。
北方港口優質玉米比例偏低
在經歷端午節前后的起伏之后,目前北方港口玉米庫存繼續處于歷史偏高240萬噸的水平。然而,當地優質玉米比例卻明顯偏低,據業內人士估算,其中乳豬料玉米數量不足港口庫存的1/20。目前,大連港口優質玉米平艙價可達2440~2450元/噸,而黑龍江三等玉米平艙價僅2400元/噸;南方港口優質玉米比例也不足港口總體庫存的1/3。不過,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今年美國玉米質量較好,部分來自美西的玉米質量完全符合乳豬料要求,因此后期進口玉米到貨對國內局部市場需求的影響依舊。
深加工企業收購已漸入尾聲
與農民供應量萎縮相對應,目前東北地區深加工企業玉米收購也漸入尾聲。繼5月下旬長春大成暫停收購以來,6月25日吉林燃料乙醇也暫停玉米收購。同時,榆樹中糧、四平天成、嘉吉生化等深加工企業收購量也日漸萎縮,部分企業日收購量不足百噸,收購即將進入尾聲。
除此以外,近期國內玉米深加工虧損幅度繼續擴大,吉林淀粉加工虧損達到160元/噸,黑龍江酒精加工虧損達到630元/噸,使得深加工企業開工率進一步下降,也影響到深加工企業對玉米的需求量。
由此來看,面對即將來臨的7月份,東北地區飼料企業以及外省飼料企業需求將成為主力,在目前國內飼料企業庫存水平正常偏低的情況下,養殖效益、新麥替代情況乃至進口玉米到貨量將成為玉米消費的關鍵。
進口玉米已不具備明顯優勢
統計數據顯示,在美盤連續上漲的帶動下,自6月中旬開始美國7月船期玉米進口完稅成本已經由2370元/噸上漲至2520元/噸,累計上漲150元/噸,漲幅6%。目前南方港口優質玉米實際成交價降至2520元/噸,近月玉米進口已暫不具優勢;而美國11月船期玉米完稅成本也由6月上旬不足2200元/噸上升至2480元/噸,累計上漲280元/噸,漲幅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