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畜牧氣象學發展漫談

4畜牧氣象災害
我國是世界上氣象災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臺風、暴雨(雪)、雷電、干旱、大風、冰雹、大霧、霾、沙塵暴、高溫熱浪、低溫凍害等氣象災害時有發生,由氣象災害引發的滑坡、泥石流、山洪以及海洋災害、生物災害、森林草原火災等也相當嚴重,對經濟社會發展、人民群眾生活以及生態環境造成了較大地影響。近年來,全球氣候持續變暖,各類極端天氣事件更加頻繁,造成的損失和影響不斷加重,因此,要進一步做好氣象災害防范應對工作,最大限度地減輕災害損失,確保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新疆是我國第二大畜牧業基地,畜牧業生產在全自治區國民經濟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人們隨畜群逐水草而牧是新疆和伊犁地區畜牧業生產的主要特點,這種畜牧業生產方式雖然投入的人財、物力較少,而成本較低,但常受天氣氣候等環境因子制約,特別是寒潮、低溫、大風、暴風雪等氣象災害是造成畜牧業生產重大損失的主要原因。
1995年,馮定原等人以新疆畜牧氣象災害系統為背景,建立一個多指標系統綜合評估成分線性加權數學模型,并應用該模型對新疆伊犁地區的畜牧氣象災害按年份進行了綜合評估與排序,從中獲得大量有價值的信息,為當地制定畜牧業發展戰略提供了定量依據。內蒙古牧區由于風冷、雪災、干旱等畜牧氣象災害的影響,加之飼養管理不善,年均家畜死亡率在5%以上,高者可達24%左右,冬春兩季因風寒、饑餓導致家畜掉膘損失約為死亡損失的3~4倍,十分不利于牧區畜牧業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有關學者提出畜牧氣象災害的減災對策:增強防災減災意識,保護和改善草地生態環境,積極推進季節性草原畜牧業,大力發展設施畜牧業;提高抵御畜牧氣象災害的能力,加速牧區水利建設,充分合理地開發利用水資源、農牧結合、趨利避害;加強牧區氣象科技服務網絡的建設,進一步完善牧區社會化服務體系;加強對氣象災害發生規律的研究,提高對災害的監測預測水平。西藏具有獨特的高原氣候特點,干旱、暴風雪、白災、冰雹、大風和風沙等主要畜牧氣象災害頻繁。,由于畜牧氣象災害的影響,加之飼養管理不善,平均每年家畜死亡率都在20%以上,冬春雨季因饑餓掉膘損失約為死亡損失的3~4倍。另外,草原畜牧業受自然條件的影響,幾乎每年都有10%左右的家畜死于各種疾病。因此,根據西藏高原的氣象災害,需要加強水利設施建設,建立飼草飼料基地,大力修建棚圈,種草種樹營造防風林,積極開展氣象服務工作。
2008年1月中旬,我國南方部分地區遭受了罕見的嚴重低溫雨雪冰凍災害。據有關部門統計,全國因災死亡牲畜共計7455.2萬頭,其中生豬444.7萬頭,家禽死亡6738.5萬羽。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發生的特大地震災害使得當地及其周邊地區有所恢復的養殖業遭受重擊。據農業部統計,截至2008年5月30日,四川重災區損失生豬共計365.75萬頭。因此,加強畜牧氣象災害的研究與防御是牧區及非牧區畜牧業經濟持續穩定發展的重要條件,認真研究畜牧氣象減災對策,防御由于氣象災害給畜牧業造成的重大損失,是確保畜牧業安全穩定發展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