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轉基因在棉花領域研發應用的二十年

5.3培育耐旱耐鹽堿轉基因棉花
中國人多地少是無法解決的剛性難題,要滿足棉花原料的供應問題,利用中國現有的2000多萬公頃的干旱、鹽堿地,將其轉變成棉田,擴大植棉面積、增加原棉總量是解決棉花原料供應問題的重要途徑。伴隨著植物耐逆分子通路的解析和對極端生境微生物(如鹽湖微生物等耐逆機理)的研究,耐旱、耐鹽堿的基因資源正在逐步被挖掘和應用于轉基因棉花育種。
5.4培育抗病轉基因棉花
枯、黃萎病一直是影響中國棉花生產的主要病害。隨著對枯、黃萎病遺傳規律和抗性機理的進一步揭示,以及抗性相關基因QTL定位和基因克隆,為轉基因抗病棉花育種提供了抗性基因資源。同時,由于致病生理小種的復雜性,還需廣泛搜集和挖掘利用野生棉及棉屬近緣物種中高抗枯、黃萎病的基因,并將分子標記育種、轉基因育種與常規育種相結合,利用綜合育種技術聚合多種抗性基因,加快棉花抗病育種的進程,培育出高抗病的轉基因棉花新品種。
5.5培育優質轉基因棉花
受國際市場的影響,棉紡工業正處在一個由低端產品向中高端產品過渡的轉型期。而要提高中國棉紡企業的國際競爭力,首當其沖的就是要解決優質棉原料的供應問題。因此,滿足紡織企業需求的優質棉生產必將成為中國棉花生產發展的主要方向。隨著棉花功能基因組學研究的發展,棉纖維的發生、發育機制正在逐步明晰,一批對棉纖維的品質起決定作用的基因正在被挖掘和應用于轉基因優質棉花的培育。
現代棉花種植方式對棉花品種的要求更加多樣,運用轉基因生物育種技術,改善棉花的抗蟲、抗除草劑、耐逆、抗病和優質等性狀,并讓這些有利于棉花生產的性狀在較短的時間內聚合,才能滿足今后棉花生產的需要。因此,綜合利用轉基因植物生物育種技術,培育高產、優質、抗逆的突破性新品種,是中國轉基因棉花育種發展的根本。
總之,中國轉基因棉花20多年來取得了驕人的成績。特別是國產轉基因抗蟲棉的研發和產業化的成功,不僅促進了中國棉花及相關產業的發展,打破了美國的壟斷,提升了國際競爭力,它推廣應用的速度之快,影響力之廣,所產生的經濟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之大,創造了中國近代農業科學發展史上的奇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