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物聯網讓農業變得更智慧

一、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解決溫飽顯然已經不符合現代農業發展的根本要求。如何優化現代農業的發展,推動農業經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使得我國農業變得更智慧成為當下發展農村經濟的首要任務,而這離不開“互聯網+”背景下,農業物聯網技術的發展與進步。
二、農業物聯網發展現狀
農業物聯網是物聯網技術在農業生產、經營、管理和服務中的具體應用,物聯網的優勢是實現資源優化配置,讓農資、農戶、市場需求和農業技術專家間的信息互通,從減少種植成本、提高產出量和按需生產三個環節在滿足市場需求的前提下實現農民增收的目的。
農業物聯網在國外發展較早,運用相對成熟,我國目前處于試驗階段。在大田種植方面,國外有研究利用無線傳感器網絡技術、GPS定位技術、太陽能供電技術等開發出一款農田環境信息監測系統,該系統可將環境和土壤傳感器采集到的環境參數、土壤信息、圖像信息和方位信息通過無線網絡傳輸到服務器,經存儲和分析后反映給生產者,有助于生產者實時控制作物生長環境,提高了農業生產的管理水平。我國研究者開發出一款棉花智能化微灌溉系統,該系統可根據實測的田間旱情、氣象參數等,自動診斷是否灌溉,并利用需水量確定需灌水量及時間,結合管網的輪灌配水制度智能做出灌溉決策,還具有智能查詢需肥功能;該系統與國外同類產品相比成本降低44.8%,比傳統灌溉方式水利用率提高了22.6%。
在畜禽養殖方面,給每個動物安裝上無線傳感器,可智能定位和采集動物健康信息,有效提高動物飼養管理水平。白紅武等利用網絡化的信息管理系統,優化和創新了蛋雞的飼養模式,該系統包括人員服務、人事檔案管理、飼料與蛋雞管理、雞病與雞蛋查詢等模塊,以全程管理為指導思想,實現從生產到餐桌的追溯功能,消費者可以從雞蛋的編碼上查詢出雞蛋生產廠家、時間、生產環境和所產蛋雞的健康信息等。
三、農業物聯網發展關鍵技術
農業物聯網由感知層、傳輸層和處理層構成。感知層的傳感器技術、條碼技術、全球定位等技術采集的數據信息通過傳輸層的有線、無線傳感器網絡技術和移動通信技術傳輸到處理層的農業預測、診斷、控制、決策以及預警等智能化模塊。
(一)農業物聯網感知技術
感知層主要包括各類傳感器及節點技術、全球定位系統技術和條形碼技術等,實現對土壤水分、環境溫濕度、家禽水產健康狀況等信息的采集功能,是農業物聯網的關鍵技術。目前,光溫水氣熱等環境傳感器應用相對成熟,土壤傳感器是研究的熱點,通過電磁波反射或吸收能量水平的大小可判斷土壤結構,根據離子選擇性膜電極與被測離子溶液間的點位輸出可測定土壤里的特定離子。利用光學和電磁學原理制成的動植物生命信息傳感器也是研究的熱點和難點之一。
(二)農業物聯網傳輸技術
當前,我國農業物聯網中的傳輸技術主要為無線和有線傳感網絡技術以及移動通信技術。其中,無線傳感網絡技術的應用最為普遍,國外無線傳感器網絡應用已經到了實踐階段,荷蘭的一個農業物聯網項目將無線傳感器網絡技術應用到馬鈴薯生長環境的監測中,生產者可根據監測結果控制疫病,從而實現防患于未然。我國農業物聯網的信息傳輸技術處于試驗階段,有學者構建葡萄園無線傳感網絡監控系統,該系統可對葡萄園種植環境進行實時監測,園區布置的傳感器節點可采集土壤與空氣的溫濕度、CO2的濃度以及光照強度等參數。
(三)農業物聯網處理技術
農業物聯網處理層的技術包括云計算、云服務和模塊決策,這個層面是將采集的數據信息轉化為實際的操作,利用控制模型和策略對相關農業設施進行智能控制,比如打開水龍頭、關閉燈光、自動施肥等。智能決策是預先把經驗和專家知識輸入模塊,通過推理模擬思維,為農業生產提供技術參考,比如對農田肥力、灌溉、病蟲防治、動物飼料配方和園藝設施等方面提供技術支持。智能預警是以數學模型為手段,對實際不正常狀態進行報警,給出危害提醒。
四、農業物聯網讓農業變得更智慧
當前,農業物聯網技術的應用使農業生產變得更智慧。近年來,國家和地方高度重視農業物聯網的發展,分別在北京、天津以及安徽等地建立了部分農業物聯網示范基地,為農業現代化發展樹立了標桿。
北京市以農業生產周期前后的全產業鏈條思想為指導,依托傳感器技術、無線通信技術、生物技術以及自動化控制技術等。在響應北京市政府“菜籃子”工程的要求下,建立了設施農業物聯網應用模式,該模式以設施農業感知環境為基礎,搭建了低成本自主知識產權傳輸網絡,建設農業物聯網云服務平臺、智能決策服務和反饋控制系統,能夠遠程預警、診斷以及決策病蟲害,還能夠推動水、肥料、藥品以及設施農產品的智能化控制,最終實現從田間到餐桌的監管與追溯功能。
天津市農業物聯網區試工程是互聯網技術的集成和創新,充分利用傳感器、二維碼等物聯網技術,建立蔬菜、水產品和畜產品等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系統,實現農產品全程供應鏈的關鍵信息控制和溯源功能,使消費者透明、放心消費,有效保障了食品安全。
安徽利用物聯網技術,實現了農作物土壤養分、苗情和病情情況的實時監測,可準確感知病蟲害,做到及時反饋。蒙城和定遠安裝的苗情監測系統,可及時采集小麥生長參數,為抗旱保苗提供了決策支持。合肥廬陽區的大棚蔬菜監測系統,實現了大棚內濕度、土壤肥力等數據的采集,有利于種植管理,同時消費者也可追溯此基地的蔬菜種植情況。
總而言之,以物聯網為核心的低成本、智能化的農業科技是推動農業智慧化的有力武器。在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我國農業物聯網技術創新和市場化應用正在穩步推進,我國農業物聯網技術在大田種植、畜禽養殖等方面快速發展。雖然農業物聯網發展取得良好成效,但離大規模應用依然有一段距離。
核心設備的技術不足,政策扶植力度不夠,農民認可程度不高等都成為制約其發展的重要障礙。但是我么有理由相信,隨著物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未來農業物聯網的普及度會越來越高,積極推動現代化農業的“智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