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農產品市場“漲”聲一片,喜獲豐收的農民露出了久違的笑容。可是這笑容是極其短暫的,因為農資價格的“水漲船高”,讓農民的種養成本越來越大,利潤空間越來越小,因此切不可忽視農資漲價的傳導效應。
農資價格的上漲,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譬如成本的推動、供給的不足、需求的加大、流通的不暢等。最終結果不僅增加了農業生產成本,降低國家“三補一免”帶來的政策紅利,而且嚴重挫傷了農民的積極性,進而影響生產,危及農產品供給。與此同時,農資價格上漲還可能導致農民為降低生產成本使用廉價的劣質化肥、農膜和農藥,從而遣成土壤板結、農藥高殘留和農作物減產等一系列不良后果。由此看來,農資漲價產生的傳導效應和連鎖反應是極其深遠的。這需要各級政府采取有效措施,建立完善的規章制度,控制農資價格的過快增長,調控好化肥、農藥及農資產品價格的合理比價關系。
至于如何采取得力措施來應對這種“傳導效應”,筆者認為,不妨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一是全力保障農資供給。政府要積極協調農資企業與煤、油和電力等部門的關系,并且出臺一些優惠政策,對農資產品的生產、運輸和經營,在稅收、補貼、貸款等方面給予優惠和扶持,以緩解農資生產經營成本上漲的壓力。二是加大市場監管力度。政府要規范農資市場秩序,特別要加強農業生產資料批零差價的管理,控制流通環節的加價行為,確保政府各項價格調控措施落實到位。三是政府應積極引導農民開展多元化生產,讓廣大農民解放思想,廣辟門路,不要因為跟風而引起下一輪農產品價格大幅下跌。四是建立農資風險調節基金。政府可從農資產品出廠價格和銷售價格中提取一定比例資金,上交財政專戶儲存,作為農資價格風險調節基金以及農資生產經營的虧損補貼,以平抑物價,有效地穩定農資市場價格。總之,只有農民種養得到良好而穩定的收益,才會以更大的熱情和更多的投入擴大農業生產,農產品價格穩定才會有根本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