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極發展農業機械化是發展現代農業、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保障,而發展農業機械化事業離不開優秀人才。為滿足21 世紀我國農機發展人才的需求,我國一些教育者對農業機械化及其自動化專業課程建設、專業建設方向、如何推動其快速發展等方面進行了研究。吉林大學農業機械化及其自動化本科專業的前身是原吉林工業大學農業機械設計與制造本科專業。為了更好地發揮吉林大學農機學科的優勢,有必要建立一個適應我國農業現代化和市場經濟需求、具有科學性、合理性以及具有特色的農業機械化及其自動化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和教學內容體系,因此,筆者從課程體系設置、教材建設、實驗室建設、實踐教學環節建設幾方面探討了如何進行農業機械化及其自動化特色專業人才培養,以期為更好地辦學及培養出更出色的專業人才提供借鑒。
1 、農業機械化及其自動化專業人才培養目標
我國農業機械化的作業領域正向農業生產全過程發展,農產品加工向深加工發展。為適應這種發展變化和寬口徑、高素質、廣適應的教學改革要求,應該使畢業生具備如下7個方面的知識和能力: ①掌握機械學、信息科學、自動化技術、農學及經營管理方面的基礎理論;②掌握農業裝備設計、試驗、選型配套、使用維修等方面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③具有農業機械化及其自動化新工藝、新技術和新產品開發與推廣應用的能力;④具有農業機械化系統規劃設計和企業經營管理的基本能力; ⑤熟悉我國農業機械化標準、政策和法規,了解國內外農業機械化及其自動化的學科前沿和發展趨勢;⑥掌握一門外語,能夠熟練進行文獻檢索、資料查詢,具有一定的科學研究和技術交流的能力; ⑦具有一定的市場經濟、法律和技術法規知識以及人文科學知識,具有調查研究與決策、組織管理能力和環境保護意識。在上述業務培養目標和業務培養要求的指導下,吉林大學重點突出以下兩方面的知識和能力要求: 一是具備農業機械及其自動化裝備的性能設計方面的知識和能力; 二是具備農業機械化規劃與農業機械使用管理方面的知識和能力。
2、 農業機械化及其自動化專業人才培養的實施
2. 1 課程體系設置課程體系是構建人才培養方案的核心內容,其構成差異是不同高校同類專業特色體現的最具體、最直觀因素之一。在遵循以機械工程學科課程為主線,構建了由通識教育課程模塊、專業基礎課程模塊、專業課程模塊和實踐環節組成的吉林大學農業機械化及其自動化專業的課程體系( 表1) ,共計215 學分。215 個學分中,必修課為184 學分,選修課為31 學分。另外,在專業課程內容上,減少了普通大田作業機具和已定型農機理論的內容,增加了國內外新機械設計理論和農業設施與裝備的內容,如設施農業工程、保護性耕作與可持續發展等內容,使學生了解國內外農業機械化及其自動化發展前沿和趨勢。同時,為了提高學生的外語水平,設置了一定數量的雙語教學和專業外語課程。
2. 2 教材建設吉林大學自建立農業機械化及其自動化專業以來,編寫了多種教材。為加強教學內容更新和教材建設,新編寫出版了《農業工程測試系統設計與應用》、《回歸設計及其優化》、《試驗設計及其優化》、《執行元件及控制》。這些教材建設對培養學生掌握該專業涉及的信息科學、農學方面的基礎理論、農業裝備設計、試驗、選型配套、使用維修等方面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等發揮了重要作用。同時,教材建設可以帶動課程建設,也可以帶動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改革以及進一步推動教學質量的提高與師資隊伍建設。
2. 3 實驗室建設近年來,隨著資金投入的增加,農業機械化及其自動化專業實驗室環境和實驗設備有了較大改觀,實驗室面積增加至4 600 m2,實驗設備儀器增加至580 余臺套。實驗室的管理體系采用主管教學副院長負責,實驗室主任協助管理模式,實現制度規范化、管理科學化。對實驗室新引進人才要求具有碩士以上學歷,使專職實驗教學與實驗管理隊伍得到了進一步充實,提高了實驗教學水平。根據課程和實驗層次等對實驗用房、儀器設備等資源進行優化組合。根據該專業培養目標要求,增加設計型、綜合型實驗項目,不斷提高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學習借鑒同類院校實驗室建設、運行和管理經驗,不斷改進實驗教學內容和方法,提升實驗教學的質量,增強學生的綜合素質。同時,在完成本科實驗教學任務的基礎上,實驗室還通過預約、基本技能訓練等多種方式對學生開放,以增強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大力支持和鼓勵學生的創新實踐。
2. 4 實踐教學環節建設
2. 4. 1 實驗教學。實驗教學是開展專業教育及教學過程中重要的實踐教學環節。實驗教學主要包括基礎實驗( 如物理實驗、化學實驗、計算機應用實驗) 、專業基礎實驗( 如材料力學、流體力學、機械原理、機械設計等) 和專業特色實驗( 如農學基礎、農業物料學、農業機械學等) ,其中,基礎實驗和部分專業基礎實驗是由吉林大學相關學科專業負責完成。為了滿足專業培養目標要求,專業實驗教學部分設置了基礎性、設計性、綜合性和研究性4 個工程訓練層次。針對該專業開出的實驗課程編寫了相應的實驗教學大綱、實驗項目卡和實驗操作指導書,目前可以為該專業12 門課程總計開出35 個實驗項目,其中,綜合性、設計性實驗項目占80. 0%以上。按照實驗教學大綱的要求和教學進度安排進行實驗,實驗指導教師對學生的實驗進行精心指導,對整個實驗環節進行相應的考核,并將考核成績納入課程考核成績評定之中。
2. 4. 2 實習教學。為提高實習教學效果,設置了金工實習、專業生產實習、駕駛實習和畢業實習( 表2) 。使學生加深對專業基礎課程和專業課程內容的認識,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2. 4. 3 設計環節實踐。吉林大學農業機械化及其自動化專業設計環節包括課程設計和畢業設計( 論文) 兩種實踐形式。課程設計是工科專業特有的一種教學方式,開設了工程圖學綜合實踐、材料力學、機械原理、機械設計和制造技術基礎的課程設計,其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能夠將所學的基礎理論知識應用于實踐的能力。同時,考慮到該專業畢業設計( 論文)的課題可能包括設計性、科學研究論文性及計算機軟件設計等幾種形式。為了使學生初步掌握農業機械設計方法及設計技能,初步達到培養目標的要求,在畢業設計( 論文) 開始前,開設3 周的“農機部件設計”專業課程設計作為支撐。畢業設計是對學生所掌握知識的“大演練”,吉林大學農業機械化及其自動化專業畢業設計( 論文) 在第4 學年開始進行。首先由指導教師按人才培養要求,設計出多于學生數量的具有綜合性和創新性,且源于生產實際或科研課題的畢業設計題目并提交《畢業設計任務書》,學生與教師實行雙向選擇,教師在畢業設計過程中進行全程指導。學生根據選定課題進行調研及查閱文獻,完成文獻綜述、外文翻譯和開題報告,進而發揮自主意識,投入設計實踐,完成設計任務,總結材料,進行畢業答辯。通過畢業設計( 論文) ,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及工程實踐能力。
3 、結語
通過多年的探索和實踐,吉林大學農業機械化及其自動化本科專業人才培養取得了較好效果。學生具有堅實的基礎知識和專業知識,以及較強的設計和經營管理能力。隨著深入探索和實踐,吉林大學農業機械化及其自動化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和教學內容體系將會不斷完善。面向新的農業科技革命,發展學科前沿,應對國際競爭,不斷提升我國農業機械化領域的科技創新水平,實施創新型國家發展戰略和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國家目標。只要根據我國農業現代化和農業機械化發展的需求,不斷完善農業機械化及其自動化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和教學內容體系,就可以承擔起為我國農業機械化的發展提供創新人才這一歷史重任,并在我國農業機械化的發展進程中發揮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