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保護和改善首都的生態環境, 近年來京郊的人工速生林發展很快。但人工林的成材時間一般都在10 年左右, 存在農戶短期效益和造林長期效益的矛盾, 影響了農民植樹造林的積極性。林地食用菌栽培就是把已經發好菌絲的菌棒( 料) 堆放在林間空地, 利用林間優越的小氣候條件實現食用菌的反季節栽培, 達到提高食用菌產品質量和促進林木生長的雙重效果, 從而促進林業與食用菌產業的共同發展。
1 北京發展林地食用菌的必要性
1.1 增加農業產值, 提高農民收入的需要林地食用菌的生產設施投入每667 m2 不足4 000 元, 而生產效益可達1 萬元以上, 是蔬菜的2~4 倍、糧食的10~12 倍,且當年投資當年見效。目前全市速生林4 年樹齡以上適合發展食用菌的林地約10 萬hm2, 開發其中1 萬hm2的林地食用菌, 生產效益達15 億元以上, 可以帶動5 萬以上農戶增收。通過產業化運作, 還可以促進相關的菌種培養、菌棒生產、產品銷售以及菌糠循環利用產業等企業的發展, 可以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 帶動更多的農民致富。
1.2 提高土地利用率, 節省資金投入的需要目前我國食用菌(食用菌人才網)最主要的產區是在東南沿海的閩、浙一帶, 由于多年大規模生產, 林木資源已經接近枯竭, 且當地溫度偏高, 優質菇的比例偏低, 故食用菌生產區域逐漸向北偏移。因此, 抓住“南菇北移”的商機, 充分利用京郊豐富的林地資源, 探索食用菌生產新模式, 使食用菌生產由固定場所向分散、流動形式發展, 由高投入高產出向低投入高產出方向發展, 由專業化向大眾化發展, 有利于食用菌生產的普及發展。林地食用菌生產能夠充分利用現有的林地資源, 不需要新建廠房、溫室和大棚, 減少設施投入, 不需要單獨占用農田, 不僅可以節約農用土地資源, 而且能夠節省資金投入。
1.3 進行反季節生產, 增加淡季優質菇供應的需要傳統的設施食用菌生產主要集中在秋、冬、春季節, 從每年的10 月份開始到第二年的4 月份, 占全年生產總量的90 %以上。夏季栽培由于受高溫的限制,易出現爛筒,轉化率低等問題,栽培面積很少。根據2006 年6 月統計數據表明, 全市各大批發市場每日食用菌交易量達460t, 地產供應量不足30 %, 夏季食用菌市場缺口較大。林地食用菌是一種新型的反季節栽培模式, 利用林地空間優越的氣候環境在夏季生產食用菌, 4 月份開始陸續出菇, 6- 8 月份達到出菇高峰期, 可以延續到10 月份,上市期正好填補設施食用菌生產的短缺。而且林間夏季溫度低、溫差大、空氣濕度高、氧氣含量充足, 比較適合食用菌生長, 畸形菇少, 品質好, 菇味濃。
1.4 探索循環經濟, 發展節約型農業的需要林地食用菌是利用現有豐富的林地資源作為食用菌的生產場所, 發展林地食用菌不與人爭糧, 不與糧爭地, 可大面積規模化種植; 食用菌生產原料資源豐富, 木屑、樹枝丫、樹葉、山毛草、棉籽殼、玉米芯、稻草、麥草、農作物秸稈、牛、馬、羊糞等都可作原料生產食用菌。而且采收食用菌子實體后的菌糠富含菌體蛋白, 既可以粉碎還田促進林木生長, 又可以作為有機肥料、無土栽培基質、沼氣和氣化爐燃料的原材料進行循環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