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瓜(Cucumis sativus L.) 起源于喜馬拉雅山脈熱帶地區, 是一種栽培區域廣、產量高、經濟效益好的大宗蔬菜品種之一。黃瓜果實含有豐富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質、鈣、磷、鐵、維生素C、尼克酸、丙醇二酸、胡蘿卜素以及多種微量元素。黃瓜育種對環境條件要求嚴格, 容易遭受病蟲危害。為了實現黃瓜的優質高產, 必須充分利用黃瓜的品種特性抵御病蟲, 降低農藥的使用量。雖然我國黃瓜品種的選育與世界一些園藝發達的國家相比, 明顯表現為起步晚、基礎薄, 但近年來隨著我國黃瓜選育種研究不斷深入, 黃瓜品種在抗病性、早熟性、豐產性、品質等方面均有較大提高, 替代了常規品種且趨于專用化。
1 品種選育研究進展
我國黃瓜品種的選育工作始于20 世紀50 年代末, 60 年代主要培育應用型的常規品種, 70 年代初開始培育出優良雜交一代, 并推廣應用于生產。“六五”至“九五”期間, 共培育出能抗3 種以上病害、且優質豐產的新品種20 多個, 并先后通過國家和省( 市) 級品種審定委員會組織的審定。其中,“六五”期間育成的新品種有津雜1 號、津雜2 號、津雜3 號、魯黃瓜1 號、中農1101 等; “七五”期間育成保護地新品種中農5 號; “八五”期間新育成的有津春4 號、津春3 號、津春2 號、津春5 號、津春1 號、中農7 號、中農8 號; “九五”期間育成的主要品種有津優1 號、津綠4 號、津春4 號、津春3 號。
不同時期培育的黃瓜新品種在通過國家和省( 市)品種審定后, 都在生產上得到大面積的推廣,其中新育成的露地多抗品種占全國同類型品種種植面積的60%~70%, 保護地新品種的推廣面積也相當大。從育種水平上看, “六五”期間育成的新品種抗2~3 種病害;“七五”期間育成的新品種抗3~4 種病害; “八五”期間育成的新品種在兼抗多種病害的同時, 品質也有了明顯的提高。據中國文獻信息中心檢索證明, 育成的新品種有的已達到國際同類品種先進或領先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