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二五”種植業發展的主要任務
著眼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立足農業資源保障條件,“十二五”種植業發展的主要任務是:
穩定發展糧食生產,確保國家糧食安全
堅持把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為發展現代農業的首要目標,加強設施建設,加快科技進步,加大政策扶持,充分調動地方政府重農抓糧和農民務農種糧的積極性,努力把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穩定在5.4億噸以上。
穩定播種面積。糧食面積穩定在16億畝以上。穩定面積的關鍵是落實好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堅決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劃定落實基本農田保護區。穩定面積的難點是統籌安排種植結構,在穩定糧食面積的前提下,因地制宜改革耕作制度,積極發展間作套種,挖掘資源潛力。穩定面積的重點是穩定南方,尤其是東南沿海經濟發達地區,要發揮光溫水資源優勢,繼續推進“單改雙”,大力開發冬閑田,擴大間作套種,穩定糧食面積。
推進結構優化。保障糧食有效供給,不僅要努力增加總量,還要優化品種結構和區域結構。從品種結構看,主要是確保水稻、小麥、玉米完全自給。水稻要在擴大雙季稻、穩定南方秈稻生產的同時,支持東北“旱改水”、江淮適宜區“秈改粳”,擴大粳稻生產。小麥要繼續發展優質專用品種,推行標準化生產和管理,提高品質和效益。玉米要充分挖掘增產潛力,穩定增加播種面積,著力提高單產水平。同時,還要努力擴大大豆生產,穩定東北優勢產區,發展黃淮海大豆產區,擴大南方間套種大豆面積。積極發展馬鈴薯,加快推廣脫毒種薯,提高單產水平。從區域結構看,根據資源稟賦、技術條件、生產規模、產業基礎等因素,抓住主產區的核心區和優勢區的重點區,進行重點規劃、直接指導、重點建設、重點支持,推進產業集聚和提升,形成一批優勢突出、布局合理、協調發展的優勢產業帶,最大限度地發揮資源優勢,最大限度地挖掘增產潛力,最大限度地保障有效供給。突出抓好核心產區,全面實施新增1000億斤糧食生產能力規劃,加強中低產田改造,建設一批高標準糧田,逐步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不斷增加糧食調出量,并著力推進糧食加工轉化。重點抓好產糧大省、大市、大縣,尤其是13個糧食主產省、產量超100億斤的大市、產量超10億斤的大縣,發揮示范帶動作用。水稻重點建設東北平原、長江流域和東南沿海3大優勢產區,小麥重點建設黃淮海、長江中下游、西南、西北、東北5大優勢產區,玉米重點建設北方春玉米、黃淮海夏玉米、西南3大優勢產區,大豆重點建設東北高油大豆、黃淮海高蛋白大豆、西南華南間套種食用大豆3大優勢產區,馬鈴薯重點建設東北、華北、西北、西南和華南等5大優勢產區。
提高單產水平。在耕地資源約束日益強化的背景下,必須走依靠科技、提高單產的路子。加快新品種選育。加強農業基礎性研究和科技儲備,尤其要把科技創新的重點放在良種培育上,整合種業資源,加大研發投入,加快選育一批豐產性好、抗逆性強、品質優良的新品種,建設一批標準化、規;、集約化和機械化的種子生產基地,提高良種供應能力。大規模開展高產創建。在更大規模、更廣范圍、更高層次上深入推進高產創建,實施整鄉整縣整建制推進,發揮示范帶動作用。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將萬畝示范片成功的技術模式、組織方式、工作機制,由片到面,向鄉、縣整建制推進,逐步實現優勢產區、主要品種全覆蓋。開展大協作,形成政府主導、部門配合、院校參與的大協作格局。創新體制機制,鼓勵高產創建與產業技術體系結合,與科研單位結合,與培育種糧大戶、發展專業合作組織結合,與推進專業化服務結合,與產業化龍頭企業結合,探索科技成果轉化的新渠道、規;a的新路子、社會化服務的新模式、產業化經營的新途徑,推進標準化生產,做到設施標準化、技術標準化、管理標準化,提升創建水平。
提升生產能力。在加強水利設施建設的同時,大規模建設旱澇保收高標準農田,增強抗災能力和綜合生產能力。力爭到2015年新建高標準農田4億畝,更新提質建設高產田1億畝。重點建設田間排灌溝渠及機井、小型集雨蓄水設施,開展土地平整、積肥設施和機耕道路建設,落實土壤改良、地力培肥等質量提升措施,建立耕地質量監測預警體系,加快先進適用耕作技術推廣應用。
穩定發展工業原料和園藝作物生產,保障農產品有效供給
隨著我國人口增長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棉花、油料、糖料消費持續增加,供需形勢總體偏緊。加快新品種新技術的推廣,提高單產,改善品質,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和市場競爭力。深入實施優勢區域布局規劃,建設棉花、油料、糖料、蔬菜、水果、茶葉等工業原料及園藝作物優勢突出和特色鮮明的產業帶。加強蠶桑主產區優質繭生產基地建設,提高繭絲質量和單產,促進蠶桑生產持續穩定發展。
恢復發展棉花生產。抓住棉花價格上漲、種植效益提升的有利時機,引導農民多種棉、種好棉;謴头N植面積,穩定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棉區,重點發展新疆棉區,力爭全國面積穩定在8000萬畝左右,其中新疆棉花面積達到2400萬畝以上。推廣關鍵技術,大力開展高產創建,集成推廣先進適用技術,促進大面積均衡增產。西北內陸棉區重點推廣膜下滴灌等節水技術,黃河流域棉區重點開發鹽堿地和推廣麥后育苗移栽、高效間套種等栽培技術,長江流域棉區重點推廣高效多熟栽培模式和無土育苗移栽等輕簡栽培技術。因地制宜推廣轉基因抗蟲棉和優質雜交棉品種,合理增加種植密度,提高單產水平。積極推進棉花生產機械作業,提高勞動生產率。
大力發展油料生產。充分挖掘生產潛力,穩定增加油料供給,重點抓好油菜、花生、大豆等油料作物生產。擴大油菜生產,加強長江流域油菜優勢區建設,重點開發利用南方冬閑田和沿江湖邊灘涂地,擴大雙低油菜種植面積。北方地區調整好種植結構,適當擴大春油菜面積。發展花生生產,花生是高產高油作物,也是耐瘠薄作物,適宜種植的范圍廣,增產潛力大。重點發展東北農牧交錯區春花生,解決品種混雜問題,推廣地膜覆蓋技術。黃淮海地區重點發展間作套種,擴大花生面積。穩定大豆生產,東北地區重點是合理安排種植結構,著力解決重迎茬問題,穩定大豆種植面積,提高單產水平。南方地區重點發展間套種大豆,擴大種植面積。同時,積極發展西北、東北鹽堿地油葵等油料作物生產。
穩定發展糖料生產。采取綜合措施,大力發展甘蔗生產,穩定面積,提高單產、糖分和效益。穩定甘蔗面積。甘蔗產區應積極發展蔗田套種大豆、瓜類等栽培模式,提高種植效益。深入實施甘蔗優勢區域布局規劃,鞏固發展高產區,壓縮分散風險產區,重點建設桂中南、滇西南、雷州半島和瓊北等甘蔗優勢產業帶,力爭甘蔗面積穩定在2500萬畝以上。提高甘蔗單產和品質。開展育種攻關,選育推廣一批高產高糖高抗新品種;大力開展高產創建,抓好甘蔗健康種苗示范,集成推廣一批豐產高糖品種和配套高產栽培技術,提高單產水平;抓好生產全程機械化試點,提高機械化水平。北方甜菜產區重點加快發展訂單生產,穩定種植面積。
鞏固發展蔬菜等園藝作物生產。促進蔬菜生產發展方式由規模擴張向提高單產、提升質量效益轉變,促進蔬菜生產穩定發展。穩定提高大中城市郊區“菜園子”供給能力,加快建設華南與長江中上游冬春蔬菜區、黃土高原與云貴高原夏秋蔬菜區、黃淮海與環渤海設施蔬菜區,重點加強海南和廣西等南菜北運基地建設,保障蔬菜供需總量平衡和季節、區域、品種供應均衡。強化政策扶持,壯大一批育繁推一體化的蔬菜種子龍頭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社,加強集約化育苗設施、菜田基礎設施、溫室大棚設施和冷鏈設施建設。促進園林水果生產穩定發展,力爭面積穩定在1.7億畝左右,總產量穩定在1.5億噸左右。大力推廣園藝作物輕簡栽培、優質高產高效栽培、采后商品化處理與貯運保鮮等一批關鍵技術,推進規;N植、標準化生產、商品化處理、品牌化銷售、產業化經營,建立健全標準園質量安全檢測及追溯機制,提高農產品質量、生產組織化程度和產業化經營水平。積極推進利用西部、北部非耕地發展設施園藝作物生產。
加快構建現代種業體系,確保供種數量和質量安全
大力推進體制改革和機制創新,完善法律法規,整合種業資源,加強政策引導,強化市場監管,快速提升我國種業科技創新能力、企業競爭能力、供種保障能力和市場監管能力,構建以產業為主導、企業為主體、基地為依托、產學研結合、育繁推一體化的現代種業體系。
強化種業科技創新體系。加大對種業基礎性公益性研究投入,完善國家種質資源保存與利用體系,鼓勵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開展基礎性公益性研究,鼓勵種子企業大力開展商業化育種。支持種子企業兼并重組,整合育種資源,在品種研發中重點發展商業化、工廠化育種模式。培育一批具有重大應用前景和自主知識產權的突破性優良品種。
強化供種保障能力建設?茖W規劃種子生產優勢區域布局,建立并嚴格保護優勢種子生產區。加強西北、西南、海南等優勢種子科研、鑒定、育種基地的規劃建設和用地保護。鼓勵種子企業采取與制種合作社聯合協作等方式建立一批相對集中并穩定的標準化、規模化、集約化、機械化的優勢種子生產基地和現代化的種子加工中心,增強種子綜合生產能力。建立健全國家和省兩級種子儲備制度,確保農業生產用種安全。
強化種子管理體系建設。強化各級農業部門的種子管理職能,健全種子管理機構,保障種子管理工作經費,加強種子管理隊伍建設,建立一支廉潔公正、作風優良、業務精通、素質過硬和裝備精良的種子管理隊伍。加強基層品種試驗和種子質量檢測等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提高種子管理體系裝備水平和服務能力。修訂完善種子法律法規,健全品種測試、審定、保護和退出制度,強化市場監督管理,嚴格種子生產經營許可管理,為種業發展創造公平競爭的良好環境。
切實轉變發展方式,提高資源利用率和土地產出率
著力推進耕作制度改革。根據資源承載能力和配置效率,合理確定生產力布局,優化區域布局、作物結構和品種結構,力求在最適宜的地區生產最適宜的農產品。合理安排種植制度,配套推廣先進實用技術,提高農作物復種指數。充分挖掘資源、品種、技術和現代物質裝備的促增產潛能,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和勞動生產率。
著力推進科技創新和集成推廣。加快選育高產、優質、抗旱、耐低溫、抗病蟲等新品種,強化重大有害生物防控、防災減災、節本增效等技術研究,穩定提高科技支撐水平。加強基層農技推廣體系建設,通過政策引導、項目帶動、示范展示等方式,加快新品種、新技術推廣步伐,推進技術集成創新,實行良種良法配套,充分挖掘單產潛力。促進農機農藝協調發展,加快實現糧食主產區、大宗農作物、關鍵生產環節機械化,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力爭到2015年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55%,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60%。
著力推進測土配方施肥。讓更多農民使用配方施肥技術,在更大范圍推廣施用配方肥料。實施整建制推進,以示范縣創建為抓手,實行整鄉推進,有條件的地方整縣推進,技術進村入戶、科學施肥到田有新突破,切實提高技術覆蓋率。高產創建示范片和園藝作物標準園要率先普及,高標準應用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發揮示范帶動作用,特別是要在水果、蔬菜等園藝作物推廣應用上有新突破。創新服務模式和推廣機制,引導肥料供銷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種植大戶、科技示范戶等參與測土配方施肥,積極探索“統測、統配、統供、統施”的服務模式。加快構建配方肥產供施網絡,逐步形成以科學配方引導肥料生產、以連鎖配送方便農民購肥、以規范服務指導農民施肥的機制。鼓勵有條件的地方建立健全鄉村配肥站,向農民提供智能化、數字化的配肥供肥服務,引導農民按方施肥。力爭到2015年測土配方施肥覆蓋率達到60%以上,其中主要糧食作物達到70%以上,主要經濟作物達到30%以上。同時,實施好土壤有機質提升項目,創新技術模式,搞好技術配套,培肥地力,提升能力。
著力推進節水農業發展。結合區域特點,優化種植布局,配套田間節水設施,重點推廣全膜覆蓋集雨保墑、膜下滴灌、水肥一體化、集雨節灌、抗旱坐水種等農田節水技術模式,配套建設集雨場、集雨窖等抗旱小水源設施,努力提高水資源利用率。力爭到2015年農業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數提高到0.53以上。完善重點地區、優勢作物的節水技術,進一步提高針對性和適用性,確立不同區域的主推技術模式,突出抓好甘陜寧晉、東北西部及內蒙古東部等重點地區,加強協作,加大投入,加快推廣。率先在高產創建示范片和園藝作物標準園應用節水技術,輻射帶動大面積推廣。建立以政府為主導、社會共同參與的投入機制。把農田節水基礎設施和配套設備納入國家高標準農田建設范圍,加大資金投入,加強設施建設。充分利用農機具購置補貼等財政支農資金,支持專業合作社和農民群眾推廣應用節水技術。
著力推進專業化統防統治。強化公共植保職能,力爭實現農作物重大病蟲專業化統防統治新突破。率先在水稻、小麥、玉米三大糧食作物主產區的800個縣,棉花、蔬菜、甘蔗三個經濟作物病蟲害重發生關鍵區域的100個縣,遷飛性、流行性重大病蟲源頭區的200個縣,實施專業化統防統治,積極推行全程承包模式。力爭到“十二五”末全國主要糧食作物重大病蟲害統防統治率達到30%以上,提高18個百分點,實現主要作物、關鍵區域全覆蓋。整合資源,加大投入。繼續利用農機具購置補貼政策支持植保機械購置,加大病蟲害應急防治經費支持力度,爭取實行專業化統防統治補助,重點支持專業化統防統治技術和新型植保機械推廣。大力培育專業化服務組織。加大對專業化服務組織的病蟲害信息、防治技術等扶持力度,培育一支反應快速、執行有力、運轉高效的病蟲害專業化防控隊伍。制定專業化統防統治管理辦法,統一服務標識,公布一批合格的服務組織。加強對專業服務人員的培訓。結合陽光工程等項目的實施,開展從業人員技能培訓,推行持證上崗,提高服務水平。同時,大力推廣綠色防控技術,重點在大中城市蔬菜基地、農產品出口基地、園藝作物標準園和反季節蔬菜基地,推廣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安全用藥等綜合防控技術,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
強化風險防范和應急管理能力建設
加強氣象災害的防范。適應氣候變化的新趨勢,做到預警早、反應快、措施實,努力減輕災害損失。牢固樹立抗災奪豐收思想和“減災就是增產”的理念,堅持一手抓高產穩產,一手抓抗災減損,努力實現重災少減產、輕災不減產、無災多增產。加強災情預警,高度關注重要農時、重大天氣變化,適時發布預警信息。準確掌握墑情、苗情、災情,及時完善應對措施。加強災變規律研究,把避災、防災、救災有機結合起來,開展技術服務,指導農民科學抗災。推廣防災抗災增產關鍵技術,健全農業科學抗災政策支持體系。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尤其是通過大規模開展旱澇保收高標準農田建設,增強抗災能力。充分宣傳發動,引導農民群眾及時救災,動員各方面力量合力抗災,營造防災救災的良好氛圍。
加強生物災害監控。應對氣候變化及病蟲草鼠害發生的新形勢,加強植保防災減災體系建設,全面提升重大病蟲疫情的監測預警、防控阻截和應急處置能力。健全重大病蟲害監測預報網絡系統,完善數字化監測預警平臺,規范信息報告與發布制度,實現監測預警的規范化、網絡化、數字化和可視化。強化病蟲應急處置能力建設,建立健全暴發性、突發性病蟲害應急防控機制,完善應急防治配套設施建設,扶持發展一批專業化服務組織和應急防治隊伍,推進病蟲草鼠害聯防聯控與統防統治。加快重大植物疫情監管與阻截防控,增加沿海、沿邊地區疫情監測點,擴大監測范圍,提升監測能力,有效遏止重大植物疫情擴散、蔓延。大力推廣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安全用藥等綜合防控技術,建立主要作物有害生物綠色防控配套技術體系,全面提高防治水平。
加強農藥市場監管。進一步完善農藥登記制度,嚴格農藥登記評審,建立農藥風險評估和風險監測制度,健全農藥再登記和品種退出機制,逐步淘汰和禁用高毒、高風險農藥,促進低毒和生物農藥推廣使用,完善小宗作物和小范圍用藥登記政策。健全農藥殘留標準體系,修訂完善農產品農藥殘留限量標準和檢測方法,加強農產品農藥殘留監測。加大監督抽查和執法力度,及時通報抽檢結果,依法懲處違規違法企業。加強對生產經營主體的監管,重點監管生產企業和經營單位,關口前移,源頭控制,建立生產、經營檔案,實現產品可追溯。尤其要加大對高毒農藥生產、經營單位的監管,做到實名購藥,掌握高毒農藥銷售流向。強化農藥政務信息公開,及時公布農藥登記、質量監測、安全風險等信息,增強公共服務能力。加強農藥安全使用培訓指導,妥善處理藥害事故。健全農藥檢定管理機構和登記試驗、質量檢測等技術支撐體系,提高農藥監管能力和水平。
加強農情信息體系建設。改善農情調度裝備條件,強化信息采集、傳輸、儲存手段,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拓展信息渠道,豐富調度內容,完善管理制度,穩定專業隊伍,提升人員素質,全面提高農情工作的信息化、專業化、制度化和系統化水平。力爭到2015年建成衛星遙感與地面調查相結合、定點監測與抽樣調查相銜接、縣級以上農情信息員為主體、鄉村農技人員為基礎的現代農情信息體系。建立健全蔬菜、水果等園藝產品生產和市場信息監測體系,完善農產品供求和價格信息發布制度,提高農產品供求信息服務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