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科學家(以下簡稱農學家)是現代學科的名詞,中國歷史上雖有很多研究農業的人才,但就他們的知識結構和專業而言,沒有相當于現代農學家這一概念的人物。因此,本文首先對歷史上的農學家的界定標準作出說明,即凡歷史上對農業生產有一定的研究,取得一定的成就,撰寫出一定的農學著作及對當時當地和后世農業有一定影響的人才,不論其身份為官吏、政治家、文學家、退隱者或躬耕者,本文都視為農學家,加以收錄統計。至于不少文人雅士因愛好花卉所寫的文章,不在本文收錄統計之列。
本文選擇明清時期的農學家是因為,明清時期是中國傳統農業達到其發展顛峰后處于停滯的時期,從清末起受到西方現代農學的沖擊,開始了傳統農業和現代農業的融合和向現代農業過渡,具有承前啟后的意義;從人才的角度看,是從歷史上廣博的通才式的農學人才朝著定向的專業化的農學人才轉化的一個承前啟后的時期,其影響十分深遠。
一、 明清農學家的地理分布與成就
根據上述界定標準,本文共收錄了明清農學家72人,內明代26人,清代16人,其中71人的籍貫可以查明,不明者僅1人,他們的分布如下:
江蘇21人,浙江18人,福建6人,山東5人,江西4人,安徽3人,直隸3人,河南2人,陜西2人,四川2人,廣東1人,湖北1人,貴州1人,山西1人。
可見明清時期的農學家絕大多數集中在江蘇浙江兩省,占總數的54.92%,按東南六省計,則占到總數的80.28%,農學人才的這種集中分布,和陳正祥[1] 及繆進鴻[2] 的東南人才研究的分布非常相似,只不過農學人才的數量很少而已。
這72名農學家的成就大小不一,各有特長,很難作概括的評述,但有兩個共同特點:其一是他們都非常熟悉農業生產實際,都有親身實踐的體會和經驗,他們孜孜以求的精神,很令后人敬仰,值得后人學習。第二個共同點是他們的知識結構都屬廣博的通才型人才,往往是擅長農業又兼及其他,或雖非專門研究農業卻對農業也非常熟悉,有一定程度的研究和理解,例如李時珍、[3] 徐光啟、[4] 宋應星等,不一一列舉。這里產生了一種有趣的現象,即現代的農學家常常可以從前人的著作中發現一些他們認為有價值的材料,但是專家的知識結構不能勝任對這些著作及其作者作全面的解剖和研究,以致每逢紀念某個科學家誕辰幾百周年的講座會上,常常聚集了數十上百來人,各自就其專業對前人成就的各個方面作出分析闡述,每個局部都放大了來看,整體卻看不見了,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專才和通才的矛盾,我們固然需要專才,但也要繼承歷史傳統,有更多的時代需要的通才。
再從這72名農學家的農學成就和水平來看,可以認為,“學歷”水平和成就水平有密切的關系,進士出身的如徐光啟(萬歷進士)的《農政全書》,馬一龍(嘉靖進士)的《農說》,王象晉(萬歷進士)的《群芳譜》,吳其浚(嘉慶進士)的《植物名實圖考》,李彥章(嘉慶進士)的《江南催耕課稻編》以及舉人如宋應星(萬歷舉人)的《天工開物》,黃省曾(嘉慶舉人)的《稻品》、《種魚經》等,他們的特點是著作的內容廣博,取材豐富或理論闡述深入,代表并反映了中國傳統農業從理論到實踐的精華,對后世的影響較大,像《農政全書》、《天工開物》、《本草綱目》、《植物名實圖考》、《群芳譜》等的影響已超出國界,世界知名。另一方面,“學歷”較低的農學家,他們的特點往往是長期家居,亦耕亦讀,是讀書識字的農業經營者,他們熟悉農業生產,自己即有躬耕田畝的經驗,他們所寫的農書都是傳統農業經驗精華,富有科學內容,如《沈氏農書》的一整套稻麥兩熟的經驗,《知本提綱》提煉出來的施肥“三宜”(土宜、時宜、物宜)的理論等,至今仍有重要意義。
二、 明清人才集中于東南的原因
明清時期人才集中于東南的現象 從唐宋就形成起來的,歷史上出現這種現象,通常解釋為經濟文化重心的南移,從而帶來北方先進的技術和文化等等。這種解釋當然是對的,但筆者以為還應該深入分析,比如,大量人口的南移不能只看成簡單的人力和智力加入到南方的人群中,還應該看到他們從此和南方人婚配,融合在一起,形成了新的遺傳種質組合。這才是人才輩出的優生學依據。現代優生學指出,人的體力強弱和腦力智愚都是多對基因與環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大腦的遺傳結構雖然是“先天”決定的,但還要取決于后天,包括從懷孕至兒童教養的環境條件的優化。《左傳》早就有“男女同姓,其生不藩”的記述,[5] 因為近親婚配會給隱性遺傳病(癡,聾,啞等)以表現的機會。近親結婚所生子女,其隱性病患者的百分比較非近親婚生子女高幾倍甚至幾十倍,[6] 所以人口的流動和遠距離的婚配非常有利于防止不良等位基因的組合而增加優良等位基因的組合。中華民族到秦漢時止主要是在黃河流域進行著頻繁的各民族的交融,這成為漢族的基礎。魏晉南北朝以后,在北方各少數民族和漢族繼續融合的同時,又開始了向南方的大遷移,最大的三次是晉永嘉之亂,唐安史之亂和遼滅北宋。盡管歷史上人口的融合和大遷移是以殘酷的戰爭,強迫群眾遷移和無數的傷亡為代價,但不容否認,他們無形中為漢族種質的優化創造了條件。中國歷史上就有注意優生的事例,如漢武帝器重的馮勤是個身材高大的人,但他祖父是個矮子,他祖父有意為他父親娶個長妻,因而生下高個子的馮勤。[7] 從智力很低的愚人到智力超群的天才這樣大幅度的變異,多半是多對基因和環境的復雜的相互作用的結果,人口的遷移和環境改善,確實在優生方面起了正面的作用,也減少了負面的影響。據統計,我國目前有智力不全的“傻子”約500萬,患各種先天性智力缺陷的兒童逾千萬,[8] 聯系到40年來我們把農村和城市的戶口管理分開,導致城里人和農村人通婚的人為障礙,從長遠看,是不利于種質優化的,應引起足夠的注意。
再從環境條件中最重要的營養條件來看,農業生產的穩定持續發展,是優秀人才成長的外部條件保證。北方以粟麥為主食,南方以稻米為主食,二者的差異不顯著,甚至單獨的粟麥營養還較稻米好些,但從綜合的營養結構來看,北方人的動物蛋白來源主要依靠牛羊和豬肉,人均消費水平很低,全靠大豆的植物蛋白質補充。東南人的動物的蛋白質來源則有豐富的海產和淡水魚類,加上豬、家禽等,消費水平高于北方,特別是魚蝦類的蛋白質最容易消化,又容易取得。中國歷來有食魚使人頭腦聰明之說,英國自古亦有魚是智慧的食物的諺語,可能是長期實踐觀察的印象體會。
稻米的蛋白質含量雖然低于粟麥,但稻米蛋白質的消化率高,而且稻谷的單位面積產量潛力遠高于粟麥,習慣上所說的東南“魚米”之鄉很好地概括了東南膳食結構的較為優越,加上單產的優勢,既養活了更多的人口,又保證了優質的膳食結構,這是東南人才特別集中的物質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