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國政協委員青聯組的分組討論上,央視“名嘴”朱軍在被問到如何看待“大學生當淘糞工”時,笑著回答道:“我為他們鼓掌!”朱軍這一笑、一鼓掌,態度非常明確。但這一舉動遭到網友的反對,一家網站還為此開設專題進行調查。投票結果顯示,反對大學生當淘糞工的占絕大多數。
是的,從所占比例來看,淘糞工在大學畢業生中只占少數——五個大學畢業生當淘糞工,相對于去年全國610萬大學畢業生來講,那只是百萬分之一,這還只是以一年的大學畢業生數作為分母。然而為什么這“少數”大學生的就業選擇和生存狀態,卻令人揪心?
有人說,這或許是高等教育大眾化的必然結果。與10年前相比,我國高等教育在校生規模猛增了2500萬,大學生已經不再是“精英教育”時代的天之驕子,這么多的大學生到社會各個行業去,既是教育發展的必然,同時也是高等教育大眾化的用意所在——通過高素質的人才進入各行業,提高各行業的發展水平,由此提升整體社會文明。
問題顯然不在于大學生到各行各業去施展才華,而在于在各行各業,大學生能否真正促進行業的提升,獲得自我價值的實現和個人的尊嚴。換句話說,如果大學生去淘糞,能夠把自己所學的知識,和環衛行業的技術革新聯系在一起,那么,他們的價值可以在這一行業得到體現;而如果他們始終只能與小學畢業生一樣,一根扁擔兩個糞桶,而不能通過自己所學,改造淘糞技術,則可能是高等教育回報率低、自身職業生涯發展受挫和行業沒有合理使用人才的“多輸”。在韓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很高,很多出租車司機都是大學畢業生,但大學畢業生干出租就不一樣,可以會多國語言,可以兼做國際導游。
現實似乎并不樂觀。從媒體的報道看,這幾個大學生淘糞工,挑著糞桶走街串巷,很是刺激大家的眼球。如果看著照片,還告訴大家,他們會改變這個行業的局面,多少缺乏說服力——當然,他們未來可能改變,只是大家還沒看到——對于大學生的這種工作狀態。
淘糞工確實反映出大學教育的回報率降低,但是,與高等教育回報率密切相關的因素,還有整個社會的產業結構發展。我國大學畢業生的迅速貶值,與產業結構的調整,沒有跟上高等教育發展的步伐(或者說高等教育的發展速度,超過了社會發展的步伐)有很大關系。統計資料顯示,我國GDP中,服務業的比重只占40%,而大家知道,服務業是容納大學畢業生最多的產業,在發達國家,服務業就業比重普遍達到70%左右,美國現代服務業產值已占到GDP的74%,創造了80%的就業機會。這就是我國大學生比例不高,但難找到合適工作,政府號召大學生去農村(第一產業)、去中小企業(第二產業)就業的根本原因。但怎么號召,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實難給大學畢業生那么多用武之地。
是減少大學生培養規模,還是調整產業結構,這就是面對大學生嚴峻就業形勢必須做出的選擇。未來10年,新增大學生人口將比現在翻一番,大學學歷人口到2020年將達2億。
這新增的近1億大學生,到哪里去就業,等待退休人員騰出崗位?等待政府創造村官、特崗教師崗位、社工崗位?還是靠學生自己創業來解決?這些似乎都是杯水車薪、遠水難解近渴。真正管用的途徑,只有一個,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包括改造傳統產業、行業),大力發展服務業,為大學生創造就業機會。這其實才是教育發展、高等教育回報率提高、大學生學以致用、社會經濟發展的良性循環。 ☆熊丙奇
更多精彩內容閱讀登錄京華網(www.jinghu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