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漢國際會展中心的招聘會上,看見部分應聘者棉衣、羽絨服加球鞋、棉鞋的裝束,部分招聘負責人直搖頭,湖北美利豐化肥有限公司的負責人王先生就是其一。該公司派出的招聘負責人全部西裝革履,然而前來應聘的并沒有幾個人的穿著讓他們“賞心悅目”。王先生說:“招聘會雖然只投遞簡歷和問些簡單的問題,但第一印象尤其重要,穿著正裝會讓人覺得你尊重招聘者,這會給應聘者加分不少。”
索尼公司(無錫)人力資源部的余小姐也告訴記者,穿著正裝能給人留下態度認真的第一印象,就像女性“化妝”一樣,既是尊重他人,也是尊重自己。
而在此前,某知名化妝品公司一位專業形象顧問到華中科技大學(微博)做客講座時,曾經這樣說:“如果你穿錯了衣服,沒有人會告訴你;如果你不懂搭配,沒有人會告訴你。但是,人人都會看在眼里,記在心里,這些小節正在詆毀著你。”
記者采訪多位公司招聘者,多數都表示,正裝與“尊重”掛鉤。此外,還有部分人表示,穿上正裝,形象好、顯得體面。
防“受傷”秘籍:
許多即將要面試的職場新人,一般會選擇黑色套裝去面試,以體現自己的“專業形象”。通常沒有人會鼓勵你面試的時候去展現自己的女性魅力。
但值得一提的是:黑色套裝未必是面試裝的首選。黑色套裝與白襯衫的搭配,雖然不會在著裝上出現錯誤,但是一眼看過去,也許會讓你在眾多面試者中被淹沒。
在符合面試場合的前提下,適度展現自身獨特的魅力,才能為你的面試加分。
未走出校園的大學生面對面試的時候,常常是茫然的。其實邁出校園就要面對職場,不需要把職場看得那么遙遠,面試的著裝沒有必要故作成熟,只要符合場合要求,大方得體就很好了。
中招表現:“本事”長不少,工作能力是提高了,卻也沾染了很多職場上要不得的壞毛病
過來人感言:“年紀輕輕的,怎么就非得學別人的缺點呢?”
5種表現讓職場新人惹人厭 為啥不得前輩喜歡?
在很多畢業生為工作焦頭爛額時,已有些幸運兒作為新人進入職場。新人要適應全新職場環境,周遭也在觀察和評判著新人的素質和價值。新人的哪些行為、哪些素質在前輩眼中很不得人心呢?
排名第1:極不合群
物流公司職員王先生
雖然我們公司新進的職員上班時基本都是坐在辦公桌前處理單據等,并不需要性格過分熱情開朗或者為人八面玲瓏,但是公司當然也不希望找一個類似于患自閉癥的職員每天像空氣一樣地存在。新來的一批職員中有一個女孩子就內向得讓人受不了。新人剛入職場,利用中午吃飯時間可以和同事們聊聊天、吃吃飯熟絡起來,有幾個新人的確是這么做的,也已經融入了大團體,但是這個女孩愣是堅持每天自己帶飯來,時間一到,微波爐里一轉,就躲到會議室的角落里一個人吃悶飯去了。有幾位好心的同事一開始主動找她搭訕,可是她最多禮貌地回答一下,然后就又跟得了自閉癥一樣,一言不發。后來同事私底下聊起,有人用“太可怕了”來形容她。
防“受傷”秘籍:
職場中,很多老員工都有懈怠、散漫的弊病,這樣的環境會給新人一種“混日子很容易”的錯覺。但是,與老人相比,新人沒有資本,老人打拼的時候,新人是看不到的。因此,新人的“惡習”與“環境”關系不大,關鍵是自身內因在起作用。人都有惰性,但態度決定一切。適應環境,不是把自己變成和環境一樣的,而是學會了解、理解,能夠駕馭環境,“一旦懈怠、隨波逐流了,就會在過程中被環境影響毀掉。”
對于競爭激烈的職場,大學生目前也只是普通勞動力,雖然他們在大學里有學管理的,有搞研究的,但是在公司里、在單位里,一般是從最底層做起。剛踏入職場的年輕人,要有正確的態度,認認真真腳踏實地從基礎做起,切忌勿好高騖遠。要有積極向上的心態,遇到不開心,要樂觀向上,有時還要點阿Q精神。
各種不良的職場風氣也在蔓延,剛踏入職場的年輕人,不能為了蠅頭小利而走了彎路,要始終保持著年輕人的激情,要在工作中弘揚正氣,樹立正確的職場觀念,得到不斷成長。
剛參加工作時,興趣愛好很重要,養活自己更重要。既然選擇了這份職業,干一行就要愛一行。只有全身投入,才能在自己工作的領域取得成績,才能取得更好的發展。
中招表現:談論話題的時候,一旦措辭不當,會被人誤解為“原來你在暗示我已經老了”……
過來人感言:敬老的傳統美德延伸到了職場上,一旦“發揚”不好其功效就要適得其反。
職場新人措辭應慎用“您” 以防將領導“喊老”
中華民族歷來有敬老的傳統美德。但這個傳統延伸到了職場上,一旦“發揚”不好其功效就要適得其反了。在職場上,“老”似乎是一個被禁忌的話題。特別當你身處在一個女性同胞占多數的辦公環境里,與“老”有關的任何言談都讓人唯恐避之不及。更有甚者,當你談論其他一些話題的時候,一旦言語措辭不當,也會被人誤解為“原來你在暗示我已經老了”!
最近,前程無憂論壇的網友們就“職場上,當別人用到什么語言,會讓你覺得自己被暗示變老了”這一個話題進行了討論。討論結果發現,不少論壇網友都自認為遇到過“被別人暗示自己變老”的情形,而網友們對所遇情形的描述也是千奇百怪的。
初入職場咋稱呼領導同事:稱上司老大遭非議
2月初,重慶工商大學畢業的秦峰,應聘到一家企業做行政管理工作。他的主管,是與他畢業于同一個學校的學長。入職第一天,學長對他很熱情,私下還請他吃了飯。第二天上班,當著全辦公室同事的面,秦峰親熱地喊其“師兄”,不想“師兄”當即黑了臉。
防“受傷”秘籍:
職場泛指人們從事職業或工作的地方。職場人際關系錯綜復雜,職權分明,等級觀念重,在意稱呼,在意對其地位、權威、榮譽的尊重。因此,正式的職場稱呼,一定少不了他們的職務、職銜、職稱、學銜、教銜等;不具備職或銜者,也要把他們的職業、行業反映出來。需要提醒的是,在國外,特別是西方,人們不習慣把職務同個人姓名連在一起。
省略稱呼,或以“喂”、“哎”等與不太熟悉的人打招呼,是沒教養的失禮行為。忌用綽號、諢號稱呼同事。職場中還應避免使用社會上那些低俗稱呼,如爺們兒、哥們兒等。不過,即使在很正規的機關里,現下社會上的一些俗稱,似乎也悄然傳來,如有的小集體里,大家相處融洽,年輕者出于親切、友愛,稱要好的同事“王姐”、“李哥”之類。我覺得,亦無不可,不應列為忌諱。不過,對姚姓女同事,稱“姚姐”,可不中聽。
您、老師、前輩……這些用語都能在社會公共生活中用來表示敬意。但這些詞在表示敬意的同時,也無形間拉開了人與人的距離。所以在職場上,這些詞更要因地、因人去靈活地使用。有些辦公室里是等級分明的,有些辦公室里同事間卻會用姐妹相稱,有些辦公室里一律只用外語名,有些辦公室里的人和人之間的昵稱千奇百怪……這些都是辦公室文化的組成部分之一,沒有統一的規則,需要身處其中的你自己去探索。
1990年,當你剛剛出生的時候,如今在辦公室坐在你前面的那個人可能已經上小學了,你左面的那個人可能已經在中學領到“三好學生”證書了,你右面的那個人可能都拿到大學的第N份獎學金了,你身后的那個人可能都為人父母了……時間對每一個人都是公平的,作為一個新員工完全沒有必要處處“懷舊”來提醒周圍的同事“你們都老了”。
俗話說“人靠衣裝馬靠鞍”,穿著打扮確實具有掩飾年齡的作用。但在職場上,即使你發現對方的穿著與實際年齡不符,也無需明言。特別當這個“對方”既是你的前輩又是一名女性,拿她的衣著打扮說事就是大忌中的大忌了。如果你不擅長當面“溜須拍馬”,也不樂于在背后指指點點,那索性就選擇“笑而不語”吧!
中招表現:開會時大家都像發傳單一樣交換名片,可人頭太多記不清姓名。后來碰面叫不出名字,極尷尬
過來人感言:“每一個找不到名片的白領上輩子都是折翼的奧爾良雞翅!”
方寸名片上的職場人情故事 有人印頭像防臉盲癥
你是否曾因不懂遞交名片禮儀遭遇客戶冷眼?抑或為區分生活與工作印制公私兩套名片?還是使用時下最流行的微名片互換?在一張小小的紙片上,印上姓名頭銜工作單位聯系方式,就成了職場人跟外界保持聯系的有效工具。不過,作為商業交往的第一個標準官式動作,名片也充滿人情味。譬如,名片上印上頭像預防“臉盲癥”,公私兩套名片“防騷擾”,年輕人在線互換“微名片”等等。
剖析人心百態透視職場交際禮儀 小名片背后大名堂
當了老板后才發現,事無巨細,件件都等著我來處理。就拿幾名新招來的銷售人員說吧,上班沒幾天,便先后跑來找我訴說委屈。
首先崩潰的是女孩子家小薇,她說,越高端的寫字樓,里面的職員理應素質越高,可事實卻并不如她想象。“我昨天去了一家甲級寫字樓,正要跟前臺小姐開口,誰料她都沒看我一眼,就用手指戳著我,示意我在離她1米開外的地方站定。我乖乖依話照做,她依舊沒抬下眼皮,又往前臺角落指了指,我不明所以走了過去,只見那里放著一個紙盒,里面散落著數十張名片,上面布滿灰塵,天吶,那兒簡直就是名片的墳場!我的自尊心也隨之被扔進了破紙盒里……”
小薇之后,第二個來找我的是阿偉。“老板,好幾次我想找機會結識業務公司的經理級人物,結果,等我把名片遞出去之后,看到我名字后面的業務員后綴時,都沒人再愿意搭理我,他們八成是嫌我的職位太底層了,這往后,我還怎么開展業務啊!”
防“受傷”秘籍:
尊上卑下,雙手遞出’是遞送名片的八字訣。”“接到名片后,輕聲念出對方的姓名及職稱是對對方的尊重。”“遞交名片以開始正式談話前為宜,當然不包括對方夾菜的當口。如果在場的有好幾位生面孔,這里有個秘訣:將名片按照座位順序擺放在自己面前,以方便‘對號認人’。”鋪天蓋地的社交禮儀攻略體現出現代人對建立與維護人脈的重視。“我就在名片上碰到過很囧的事情。開會時大家都像發傳單一樣交換名片,我也收到了十幾張名片,可就是人頭太多,我記不清姓名。后來碰面就叫不出名字,極尷尬。”職場人小陳表示。而越來越多的白領將個人照片印在名片上,正是為了應付這類患有“臉盲癥”的職場人。
印制兩種甚至多種名片則是反映職場人對公私分開的愿望。在武昌某集團工作的林小姐就遇到過這樣的白領:“比較簡單的那一張只有姓名、單位、職務和辦公電話,而復雜一點的那張就有個人電話、家庭電話等更加私人的信息。我覺得這就像手機的雙卡雙待一樣,有一個是私人號碼,一個是工作號碼,兩不相誤。如果別人愿意告訴你私人號碼,說明你能夠進入到他的核心圈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