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領階層習慣于在社交網站上找尋新的寄托。他們在開心網上種花種草,相互留言,關注好友最新買車買房的虛擬投資。
但企業高管對這種火爆的社交網絡完全提不起興趣——當他們路過員工的電腦時,不經意間看到一片綠油油的菜地,就會火冒三丈。最新的消息是:全國300多家企業加入了“反廬舍(loser,失敗者)聯盟”,這個聯盟將社交網絡作為主要打擊的對象。毫無疑問,高管在這中間起到了關鍵作用。
針對社交網絡,國內企業高管的“排斥”與國外企業高管的“漠視”如出一轍。事實上,根據美國一家博客網站近期針對在2009年《福布斯》財富排行榜前100位公司首席執行官的統計,只有2位CEO有Twitter賬戶,81%的CEO沒有Facebook的賬戶。
更為嚴重的是,據美國舊金山一家域名服務公司OpenDNS提供的數據,知名的MySpace、Facebook等社交網站已位居美國家庭、學校和企業封殺網站的前3名;而在中國版的屏蔽名單中,一年來受熱捧的開心網則位居被封殺網站榜首。
庶民的狂歡 先偷菜后上班、先收菜后睡覺已經成為很多白領的常規動作。每天通過開心網關心好友信息,虛擬財富值成為同事們比拼的談資,一天不上開心網就覺得缺了點什么。
這一癥候群正在急速擴張,令人難以忽視。最新的一組調查數據顯示:開心網在2009年已擁有2000多萬穩定的注冊用戶;瀏覽量每日7億,遠超搜狐和新浪。
不要小看這個社交網絡中的小字輩,它已經成為眼下中國最熱門的SNS網站之一。所謂SNS,可以采用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Stanley Milgram的理論用以解釋:即你和任何一個陌生人之間所間隔的人不會超過6個。按照“六度分隔理論”,每個個體的社交圈都不斷放大,最后成為一個大型網絡。后來,面向社會型網絡的互聯網服務產生了。
不容否認,利用社交網絡獲得成功的案例唾手可得。事實上,只要花一點心思每一個群體都可以從社交網絡上滿足不同的需求。例如費德勒可以通過Facebook與粉絲保持聯系——他在這個社交網絡上擁有200萬粉絲,遠高于他個人官網上的25萬人。作為全世界商業收入最高的網球選手,互聯網帶來的極高人氣令人咋舌。同樣,社交網站給美國總統奧巴馬的競選以及日后的施政都帶來了莫大的幫助。早在競選之初,奧巴馬團隊在Facebook等社交網站上砸下廣告費,試圖向青年人勸募,這一招起到了化腐朽為傳奇的效果,讓名不見經傳的奧巴馬遙遙領先于遵循傳統方式(如午餐會募款)的黨內黨外對手。
“社交網站的魅力在于它提供了一個現成的平臺,使有共同興趣愛好的人可以聚在一起進行交流。恰當地使用社交網站往往會產生強大的效果,無論是將其用作一種外部市場營銷的工具,還是作為鼓勵內部員工交流與合作的方式。”博雅公關公司總監李偉樂(William Moss)接受CBN記者專訪時表示。
他認為:社交網站之所以有如此大的效力,原因在于它不僅促進了企業和用戶之間的雙向溝通,同時也促進了用戶之間的交流,而這種交流往往可以帶來最好的結果。
甚至有企業高管通過形形色色的社交網站,深入了解員工對公司的牢騷以及公司客戶出現的新動向,一些雇主通過社交媒體,與潛在的招聘對象保持聯系——花費微小但可引發潮水般的回應。
喧囂背后的靜默 在受到追捧的同時,有關社交網絡非議頗多——喜愛者和靜默者都表現出了極端的情緒。
“不同行業對社會媒體的接受度是不同的。有兩個因素造成了這樣的區別:企業文化和實用性。”李偉樂說。他認為,從企業文化考慮,技術行業、媒體以及消費品市場的一些領域,能很自然地利用這些社會媒體。
“實用性”則是另外一個概念。就特定行業來說,利用網絡社交手段能實現巨大的潛在商業價值。比如說,專業服務公司需要招募大批的名校畢業生,因此他們需要一種有效的方式接觸這些學生并與其中的精英建立聯系。社交網站正是這樣一個天然的平臺。
一家跨國企業的市場部相關管理人嘗試通過Facebook搜尋客戶,她曾用這樣的方式成功找到一家奶粉公司的全球營銷總監。但是大多數時候,你在開心網上搜索李彥宏、牛根生,抑或是馬云,通常會無功而返。
這讓她對社交網絡有了些心得:開心網吸引小白領;Facebook和Twitter則吸引國際人士,偶爾可尋到500強的管理層;相較而言,LinkedIn則更為細分,擁有更多企業高管的擁躉——但是通常出于尋找工作以及招聘的目的。
博客網站Uber所做的調查更為全面:100位《福布斯》排行榜中的公司首席執行官中,只有13名在職業社交網站LinkedIn上有個人頁面。其中3位CEO有80多個聯絡人,且都來自技術公司,分別為戴爾公司的邁克爾·戴爾(Michael Dell)、技術產品分銷商Ingram Micro公司的Gregory Spierkel,以及思科集團的約翰·錢伯斯。
而更進一步的信息是,這100位CEO中沒有一個人有個人博客。
該網站的編輯Sharon Barclay說:這些頂級公司的CEO居然不使用他們的客戶正在廣泛使用的交流方式,這令人震驚。他們給人的感覺是不聯系、不參與,也不感興趣。
“可是,我為什么要上社交網絡?”一家美資企業高管反問CBN記者稱。他認為自己手中的“黑莓”足以解決一切與生意有關的問題。為了在生意上擁有更加順暢的流程,他們有內部的BBS,并在全集團上下通郵,這種通郵網絡植入中高層的手機,方便出差時處理公務。這一切已經令他的私人時間少得可憐。
“難道還需要更廣闊的網絡?那樣會耗費我大量的精力,我無法想象假設在全球長途旅行之外,還要將自己放置在全球性的社交網絡中,我該如何去管理我的賬戶。”他坦言。
當然,利用社交網絡做營銷則是另外一回事,雖然這位高管暫時不愿意考慮利用互聯網社交平臺做整體營銷,但是仍會關注這一新領域,畢竟他們的消費者也在轉變——他們可能不會在8點鐘準時回家看電視廣告,卻可能在社交網絡上露面。
“新生代正是在社交網站的伴隨下長大的,這將成為他們的習慣。”該高管坦言。(完)
本文地址:
http://www.qingqingav.com/news/n01/200907/527.html,如要轉載,請注明轉載自中國農業人才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