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植業是農業的重要基礎,糧棉油糖是關系國計民生的重要商品,保障糧食有效供給是農業發展的首要任務。隨著工業化、城鎮化快速推進,糧食等主要農產品消費需求剛性增長,耕地和水資源約束日益增強,種植業發展的任務十分繁重。必須加快轉變種植業發展方式,加強設施裝備建設,優化種植結構,依靠科技進步,提高資源利用率和土地產出率,增強綜合生產能力,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促進種植業持續穩定發展。
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和《全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制定《全國種植業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
一、“十一五”種植業發展的成就和經驗
“十一五”期間,中央堅持把解決“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始終把解決好13億人口的吃飯問題作為治國安邦的頭等大事,制定出臺了一系列強農惠農政策。各地各部門認真貫徹中央的決策部署,落實各項扶持農業生產的政策,有效應對極端天氣等多種自然災害,糧食連年增產,種植業穩定發展。這為管理好通脹預期、保持價格總水平基本穩定奠定了物質基礎,為擴大國內需求、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為應對各種風險挑戰、維護改革發展穩定大局發揮了重要作用。
取得的成就
1。糧食連年增產,主要農產品產量穩定增長。
糧食生產經受了異常嚴重的自然災害、異常波動的農產品市場、異常復雜的外部環境等嚴峻考驗,取得了令人振奮的成績。糧食連續5年增產,產量連續4年保持在1萬億斤以上,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穩步提升。2010年糧食總產量54647萬噸、平均畝產331.5公斤,總產單產雙創歷史新高,分別比2005年增加6245萬噸、提高22.1公斤。
棉油糖等工業原料作物生產總體呈穩定發展態勢。2010年棉花總產量596萬噸、平均畝產81.9公斤,分別比2005年增加25萬噸、提高6.6公斤;油料總產量3230萬噸、平均畝產155.0公斤,分別比2005年增加153萬噸、提高11.7公斤;糖料總產量12008萬噸、平均畝產4202.4公斤,分別比2005年增加2556萬噸、提高174.7公斤;桑蠶繭總產量386萬噸,比2005年增加62萬噸。
園藝作物生產快速發展,產品數量充足。2010年蔬菜總產量65099萬噸、平均畝產2284.2公斤,分別比2005年增加8648萬噸、提高160.4公斤;茶葉總產量147萬噸、平均畝產49.7公斤,分別比2005年增加53.5萬噸、提高4公斤。2010年園林水果總產量12865萬噸、平均畝產743公斤,分別比2005年增加4030萬噸、提高156公斤。
2。結構調整深入推進,農產品優勢區域基本形成。
適應形勢發展需要,深入實施優勢農產品區域布局規劃,積極推進產業集聚和提升,形成了一批優勢突出、布局合理、協調發展的優勢產業帶。水稻、小麥、玉米、大豆四大糧食作物形成14個產業帶,生產集中度分別達到98%、88%、99%和81%。13個糧食主產省糧食產量占全國的75.4%左右,比“十五”期末提高2.2個百分點。長江流域、黃河流域和西北內陸三大優勢棉區生產集中度達到99%,長江流域油菜優勢產區生產集中度達到85%以上,桂中南、滇西南、粵西瓊北甘蔗優勢產區生產集中度達到93%以上,渤海灣和西北黃土高原兩大蘋果優勢產區生產集中度達到87%以上。長江上中游、贛南-湘南-桂北、浙-閩-粵、鄂西—湘西四個柑橘產業帶和一批特色柑橘基地發展強勁,長江上中游與華南冬春蔬菜基地、黃土高原與云貴高原夏秋蔬菜基地、沿海與沿邊地區出口蔬菜生產基地、黃淮海與環渤海設施蔬菜基地迅速發展。2010年水稻、小麥、玉米、大豆四大糧食作物綜合優質率達到71.9%,比“十五”期末提高19.9個百分點;優質棉面積達到84.4%,提高4.4個百分點;“雙低”油菜面積達到87%,提高9.7個百分點,含油率提高1個百分點。
3。科技支撐得到強化,生產水平顯著提高。
大力開展高產創建和標準園創建,構建水稻、小麥、玉米、大豆、棉花、油菜等大宗農產品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啟動基層農技推廣服務體系改革與建設試點,強化種植業科技支撐,加快新品種新技術推廣。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52%,比“十五”期末提高4個百分點。良種覆蓋率達到96%,提高1個百分點。商品種子供應率達到63%,提高13個百分點。測土配方施肥面積超過10億畝,基本覆蓋所有農業縣,累計減少不合理氮肥施用量430萬噸,減少氮、磷流失6%-30%,糧食作物畝節本增效30元以上,工業原料和園藝作物畝節本增效80元以上。農田節水技術推廣面積年均4億多畝,灌溉水利用率提高5個百分點。主要糧食作物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面積5.1億畝,占12%;綠色防控面積4.2億畝,占10%。2010年全國農機總動力達到9.2億千瓦,比2005年增加34.3%;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52%,提高16個百分點,小麥耕種收基本實現全程機械化,水稻栽插、玉米收獲等薄弱環節取得積極進展。
建設糧棉油糖高產創建萬畝示范片8200個,集成技術、集約項目、集中力量,促進良種良法配套,帶動大面積平衡增產。推廣超級稻面積8500萬畝,比“十五”增加近一倍;推廣高產耐密玉米品種面積超過1億畝,占玉米總面積的1/4;推廣12個優質高產小麥主推品種面積達1.1億畝,占小麥總面積的1/3。同時,水稻旱育稀植、小麥精量半精量播種、氮肥后移、玉米密植、地膜覆蓋等高產實用栽培技術得到大力推廣。深入推進園藝作物標準園創建,建設819個蔬菜、水果、茶葉標準園,推進規模化種植、標準化生產、商品化處理、品牌化銷售、產業化經營,促進了園藝產品質量和效益全面提升。2010年園藝產品農藥殘留檢測合格率穩定在95%以上。
4。基礎設施逐步改善,綜合生產能力進一步增強。
國家不斷加大農田基本建設投入力度,實施各類涉及農田等基礎建設的重大項目,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增強抗御自然災害能力。2010年,我國農田有效灌溉面積達8.98億畝,占耕地面積的49.4%,比2005年提高4個百分點。
種植業法律法規不斷完善,覆蓋國家、省、市、縣四級的種子、植保和土壤肥料等監管體系逐步健全,依法行政能力不斷增強。截至2010年底,全國種植業技術推廣機構約5.1萬個、在編人員約40萬人,其中基層農業技術推廣機構約5萬個、人員約37萬人。
經驗啟示
1。堅持把確保糧食等主要農產品有效供給作為種植業發展的首要任務。解決13億人口吃飯問題是最大的民生。中央準確把握經濟發展新趨勢,鮮明作出我國總體上已進入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發展階段的重大判斷,鮮明指出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的基本方向,鮮明提出統籌推進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的明確要求。依據這些重要判斷和要求,中央連續下發7個1號文件,制定了一系列強農惠農政策,有力地促進了糧食生產穩定發展和農民持續增收。必須堅持把確保糧食等主要農產品有效供給作為首要任務,加強設施建設,加大扶持力度,著力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
2。堅持把轉變發展方式作為種植業發展的根本途徑。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根本要求,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必然選擇。總體上,我國農業生產力水平還比較低,基礎設施依然薄弱,科技創新能力仍然不強,生產方式比較落后,傳統農業發展方式與資源環境約束的矛盾越來越突出。必須切實轉變種植業發展方式,緊緊依靠科技進步和技術集成創新,科學配置資源,優化種植結構,不斷提高資源利用率和勞動生產率,走內涵提升式發展之路。
3。堅持把完善政策體系作為種植業發展的重要保障。中央不斷完善強化農業扶持政策。做盡“減法”,全面取消農業稅、牧業稅、農業特產稅、屠宰稅。做足“加法”,逐步建立對農民種糧補貼制度,實行“四補貼”和產糧、產油大縣財政獎勵政策,實施測土配方施肥、糧棉油糖高產創建、園藝作物標準園創建、土壤有機質提升、水稻大棚育秧等技術推廣補助。做好“乘法”,實行重點糧食品種最低收購價和大宗農產品臨時收儲政策。糧食和農業生產的政策實現了從“取”到“予”質的轉變,實現了范圍從少到多、支持力度從小到大,實現了從零散支持到系統支持的跨越,支持保護政策體系基本形成。必須努力做到強農惠農的思想認識只能增強不能削弱、強農惠農政策的力度只能加大不能減小,健全完善強農惠農政策體系,為促進糧食和農業穩定發展提供保障。
4。堅持把優化區域布局作為種植業發展的基本要求。科學確定區域農業發展重點,調整區域功能定位,發揮資源優勢,優化糧、棉、油、糖、果、菜等農作物優勢區域布局,引導加工、流通、儲運設施建設向優勢產區聚集,形成優勢突出和特色鮮明的產業帶。必須緊緊圍繞建設現代農業,立足資源稟賦,以市場為導向、科技創新為手段、質量效益為目標,加快實施農產品區域布局規劃,把區域資源優勢轉化為產品優勢、產業優勢和經濟優勢,增強農產品有效供給和市場競爭力,提高種植業整體素質和效益。
5。堅持把加強防災減災作為種植業發展的有效措施。近年來,氣候變化異常,自然災害多發重發,給糧食和農業生產帶來極大困難。適應氣候變化的新形勢,必須一手抓生產技術的推廣,一手抓防災措施的落實,實行主動避災,推進有效防災,開展積極救災,做到防在災害前面、救在第一時間、抗在關鍵時點,最大限度減輕災害損失。同時,要堅持公共植保和綠色植保理念,積極推廣生物防治技術,大力推進專業化統防統治,全力控制病蟲害發生和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