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來,高校大規模的擴招給大學生勞動力的供給帶來巨大增幅。這顯然是造成大學生就業難的重要原因之一。雖然政府一再強調要扼制“擴招風”,但其強大的慣性到今天已經只能點剎,不能緊急叫停了。與此相對應,近些年各界對高等教育質量的批評不絕于耳。據英國《金融時報》報道:咨詢公司麥肯錫的一份報告稱,盡管目前畢業新生數量巨大,但中國缺乏訓練有素的畢業生,這可能阻礙中國的經濟增長以及發展更先進的產業。
而更應該引發警惕的,是與“供給過剩”相對的就業“需求不足”這一更為嚴峻的問題。顯然,大學生基本的就業意向和預期,無論起薪點有多低,起碼他們應該是城市中等收入階層的重要后備軍。籠統點說,就是“白領預備隊”。然而,“白領”崗位這些年似乎明顯變得稀缺了,其中的關鍵問題是什么?
現代工業體系的產業鏈條,可以簡單地分為三個互為關聯的部分:科研創新———制造加工———銷售及服務。顯然,從事上游科技研發的人員,由于要求有相當的專業技術知識和積累,一般都要求受過高等教育并有長期的實際經驗;從事下游銷售及服務的人員,要求具有相當的品牌經營和商業理論素養,通常也需要大學教育體系的系統學習和培訓;只有中間環節,從事制造、加工等簡單再生產的勞動力,對高等教育的要求不那么嚴格。
目前,中國正致力于成為“世界制造工廠”,多年來全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這種發展模式使得新增的就業崗位,大多是處于國際分工最底層的勞動密集型崗位。這種崗位不那么需要大學畢業生,經過簡單培訓“農民工”大多就能勝任,只要你能夠每天工作12小時以上并且不要求有任何勞動保障和福利。那些貼著各種國外品牌,卻在細節處注明“MADEINCHINA”的大量產品,其需要付出高工資和高培訓成本的高端人才,基本上集中在設計研發和品牌推廣、售后服務這兩頭,這些崗位卻大多由他們本國勞動力完成。
這就是說,在比較優勢理論的指導下,近年來,我國在科研攻關、創新技術、自主品牌建設等產業高端領域里基本上“繳械投降”。過于盲目地跟從國際資本,使得中國經濟在融入國際大工業分工體系的同時,卻被安置在這個“金字塔”的最底層。一定程度上說,雖然對轉移農村勞動力有短期利好,但高端就業崗位,也就是所謂的“白領”職位,卻越來越少,甚至形成嚴重稀缺狀態。
當然,隨著跨國公司和國際資本的產業轉移速度加快,他們也正在把研發和銷售向中國“移植”,同時雇傭國內大學生———這也就是令國人青睞的“外企白領”崗位。但長期來看,這些崗位所能接受的就業人數是相對穩固的,其增長幅度和速度有限,并且傾向于雇傭精通外語并有相當工作經驗的勞動力,對剛剛畢業的大學生是“遠水不解近渴”。
從國家的長遠發展來看,高端人才崗位稀缺可能造成國家發展后勁不足的嚴重問題。一國的核心競爭力,最終要落實到人才層面的競爭。目前,許多國企人才外流不斷加劇,其實就是我們這種自甘于為跨國資本“打工”、不注重培育高端產業競爭力的產業發展模式造成的。筆者認為,大學生就業難折射的絕不僅是個教育問題,而是關系到國家的長遠發展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