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數值模擬計算,計算機,書法等
具有較強的英語交流、翻譯、寫作能力。并能夠熟練地使用計算機,精通SAS,SPSS,Origin等數據處理軟件。熟練使用Arc GIS,MapInfo等地理信息系統軟件。熟悉DNDC等專業模型,會簡單的VB編程。
碩士階段:
論文題目:《長期施肥對石灰性潮土某些物理、化學及生物學特征的影響》
研究內容:
對土壤養分、土壤理化性質方面的指標進行比較全面的分析,同時結合影響土壤養分轉化的生物學指標,如土壤微生物、土壤酶等進行分析比較,對土壤土壤肥力狀況進行評價,探索影響土壤肥力的關鍵因素,為科學施肥保持土壤肥力和土壤的可持續利用提供理論依據。
碩士期間參與的項目:
973項目“典型區域主要養分循環特征及驅動機制”(2007CB109307)
973項目“高風險污染土壤環境的生物修復與風險評價”(2002CB410809)
國家科技支持項目“沃土工程關鍵支撐技術研究”(2006BAD25B06)
國際植物營養研究所(IPNI)國際合作項目(BFDP-2)
博士階段:
論文題目: 《長江中下游地區稻麥輪作生態系統氮素循環特征》
研究內容:
以長江中下游集約化農區,小麥-水稻輪作生態系統為研究對象,采用田間試驗和同位素微區實驗相結合的方法,在該區域農民習慣施氮量和施氮時期的基礎上,優化施氮量和施氮時期,揭示土壤-作物體系中氮素的轉化、遷移及去向的數量特征,對不同氮素損失途徑的相對重要性進行定量評價,為制定優化施肥技術和提高氮肥利用率、減少氮肥損失提供理論依據。與傳統施肥相比,通過降低肥料施用量和調配肥料施用時期,研究了在減量施肥和調控施肥條件下,稻麥輪作體系氨揮發、反硝化損失的特征。為進一步研究氮肥的合理施用,在保證高產的同時降低肥料浪費,減少環境風險提供科學支持。為農田尺度下進行氮素循環轉化的模擬預測和氮素平衡狀況的評價提供簡便、快捷和可靠的方法。結合DNDC模型和GIS技術,將農田點位研究結果擴展到區域,研究區域尺度氮素平衡特征,為科學決策區域氮肥調度提供思路和方法。
博士期間參與的項目:
973項目肥料減施增效與農田可持續利用基礎研究(2007CB109307);
科技支撐計劃項目“平衡施肥與養分管理技術”(2006BAD25B01);
國家水稻產業技術體系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