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98年就讀于西南農業大學農學與生命科學學院以來,本人努力學習理論知識,多次獲得獎學金。同時對專業知識有較深的認識和理解。不但如此,本人還具備了較為豐富的生產實習經驗,同時,還經常下鄉考察,對農村的認識較為深刻。從大三下學期至今,一直跟導師從事科研,對試驗的研究方法和技能、田間設計比較熟悉。曾先后多次參加老師的科研: 1.ABA和SA在水稻種衣劑中的應用。 2.水稻群體質量栽培。 3.不同移栽期對水稻抽穗期的影響。 4.不同播種密度的秧苗群體對秧苗素質及產量的影響(云南省、校合作研究項目)。 5.雜交水稻穴間整齊度。 6.水稻強化栽培(SRI)。 7.水稻秧苗分蘗結構(云南省、校合作研究項目)。 8.水稻發育期動態模擬(重慶市應用基礎研究項目)。 研究生畢業論文所研究的內容的雜交水稻感營養性的研究(“水稻發育期動態模擬”項目的部分工作)。水稻的發育特性表現為品種的感光性、感溫性和基本營養生長性,統稱為水稻的“三性”。通常,短日照使水稻生育期縮短,長日照使生育期延長;高溫使生育期縮短,低溫使生育期延長;但即使在最有利的溫光條件下,水稻也必須經過一段時間的營養生長,才能完成生育的轉變過程。“三性”或“二性一期”是水稻生態類型劃分的重要依據。花期相遇是雜交水稻制種是否成功的關鍵。但在我國雜交水稻制種確定親本的播差期和進行花期預測上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圓滿解釋水稻播抽期的變化。 目前,國內主要從溫光方面來預測水稻花期,在花期預測和調節上取得一定的效果。然而,水稻的“三性”不能解釋同一組合在緯度、海拔、時間、氣候相同,地點不同,播差期標準不同產生的原因;也不能解釋同一組合在相同時間、相同地點、相同氣候下花期不遇的原因。分析原因,其中一個是水稻發育進程的分析只注重于溫度和日長的影響,忽視了秧苗營養狀況和栽培措施等營養生態對發育進度的加速或減緩作用。本人的畢業論文所研究的內容就是秧苗營養狀況和栽培措施等營養生態方面對水稻發育進度的加速或減緩作用(即對雜交水稻親本抽穗期的影響),為雜交水稻制種準確預測花期提供理論依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