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農業大學是一所擁有光榮傳統和優良校風的高等學府,始稱東北農學院,1948年創建于哈爾濱,是中國共產黨在解放區創辦的第一所普通高等農業院校。1994年,東北農學院與黑龍江省農業管理干部學院合并組建東北農業大學。經過半個多世紀的建設,現已成為一所“以農科為優勢,以生命科學和食品科學為特色,具有我國北方現代農業特色的多科性、教學科研型和開放式大學”,是黑龍江省省屬重點大學和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大學。
學校學科基礎雄厚,整體實力較強。學科覆蓋農學、工學、理學、管理學、經濟學、教育學、文學和法學等學科門類。設有19個學院,現有3個國家重點學科,2個農業部重點學科,18個省級重點學科,4個博士后流動站,4個一級學科博士點,11個二級學科博士點,27個碩士點,39個本科專業,國家大豆工程研究中心1個,農業部重點開放實驗室1個,省級重點實驗室6個,生物學專業設有國家理科基礎科學研究和教學人才培養基地。
學校堅持多層次培養人才,形成了健全的人才培養體系。學校確立了以本科教育為立校之本,以研究生教育為強校之路,以繼續教育為擴大辦學規模和加強與社會聯系紐帶的多層次辦學思路,辦學規模逐年擴大。目前,共有各類在校生32805人,其中研究生1038人,本專科生16511人,留學生120人,在職攻讀博士、碩士人員593人,現代遠程教育學生10154人,成人教育學生4389人。
學校通過“一流農業大學”建設凝聚各方人才,形成了一支水平較高、結構合理的師資隊伍。現有專任教師822人,其中教授121人,副教授186人,具有博士學位的159人,在讀博士66人。教師中有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獲得者1人;國家教育部“跨世紀優秀人才計劃”入選者2人;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入選者2人;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4人;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5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1人;“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1名,霍英東青年教師基金和教師獎獲得者10人,博士生導師61人,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99人。
學校始終堅持“面向經濟建設主戰場”的科學研究方向,以服務“三農”為宗旨,促進科技成果轉化與推廣,科研實力和整體水平不斷提高,為推動區域經濟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現設有生命科學與生物技術研究中心等研究機構15個。學校承擔的各類課題先后獲得省部級以上獎勵200余項,其中國家自然科學獎、發明獎和科技進步獎24項,國家級教學成果3項,連續4次獲得黑龍江省省長特別獎和重大科技效益獎,連續13次被中宣部、教育部、團中央授予“社會實踐先進集體”榮譽稱號,3次獲得黑龍江省“振興經濟獎”,并被評為全國科普工作先進集體。主辦期刊《東北農業大學學報》、《東北農業大學學報英文版》、《中國馬鈴薯》、《飼料博覽》在國內外公開發行。
學校注重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圖書館藏書67余萬冊,設有多媒體電子閱覽室,擁有世界三大農業數據庫的光盤檢索系統,是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的一級檢索站。1995年建成校園計算機網與CERNET、INTERNET聯通,并在省內高校中率先開通寬帶網。憑借良好的現代教育技術基礎,學校被教育部批準開展現代遠程教育,成為全國首批31個試點高校中唯一的地方院校。學校基本建設力度加大,辦學條件明顯改善。近幾年來,隨著“211工程”建設步伐的加快,教學、科研以及廣大師生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條件得到了較大的改善和提高。學校集中購置了一批先進儀器設備,建成了生命科學與生物技術研究中心、國際交流中心、體育館、教學實驗大樓、教學樓、研究生樓、獸醫院以及一批大學生宿舍和教職工住宅;24600平方米的新圖書館即將竣工并交付使用。目前,學校占地面積達到275公頃,總建筑面積達到42萬平方米。
學校堅持開放辦學,先后與美國、日本、俄羅斯、加拿大、韓國等國家的20余所高校及科研單位建立了聯系,廣泛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已逐步形成了以東北亞為主、博采眾長的國際交流特色,成為我國與東北亞地區進行農業教育、科技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 學校始終注重加強黨的建設、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設。通過積極開展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和職業道德教育,加大文明單位創建力度,組織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實行校務公開和民主管理,不斷深化機構改革、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和后勤社會化改革,加強學校內部各項管理,提高了管理水平,推進了制度創新和依法治校進程,形成了與時俱進、爭創一流的良好氛圍。學校多次受到國家和省級的表彰與獎勵。1996年被省委組織部、宣傳部、省高校工委和省教委命名為“先進黨組織”,1998年獲省級“文明單位”稱號;1997年榮獲黑龍江省第八屆勞動模范表彰大會先進單位稱號;1998年被評為全國教育系統“黨風廉政建設先進單位”;2000年被授予全國學校民主管理先進單位、全國先進工會。
目前,東北農業大學全體師生員工在學校黨委和行政的領導下,抓住“211工程”“十五”建設的有利時機,滿懷信心、齊心協力地向著“國際知名、國內同類院校一流、具有我國北方現代農業特色的多科性大學”奮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