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學校概況
鄭州牧業工程高等專科學校始建于1957年,是一所為生物工程、畜牧工程、食品工程、衛生檢疫、農牧經濟等行業培養高等技術應用型人才的普通高等學校。是全國高等農林專科教育發展改革試點學校、 河南省高校綜合改革試點單位、“河南省畢業生分配工作先進單位”、“河南省文明學校”,具有47年的辦學歷史。
學校占地640畝,總建筑面積21.5萬平米,其中教學實驗行政用房12萬平米,教學實驗用房和基礎設施齊全,擁有先進的校園網絡和電子視聽系統。
學校現設有生物工程系、畜牧工程系、動物醫藥系、食品工程系、經濟貿易系、信息工程系、人文與基礎科學系、體育教學部、外語教學部、社會科學部等10個教學系(部)和32個專業及專業方向。共有實驗室23個,實驗研究中心1個,校內實習基地4個,校外實習基地200多個。實習實驗儀器設備資產3200萬元。全日制在校生6196人,成人教育(包括遠程教育)學生1723人。全校教職工583人,其中,專職教師321人,有正教授13人,副教授92人,博士學位教師14人,碩士103人。同時,還有包括博士生導師在內的30多位校外兼職和客座教授。
學校下設有河南省海潤實業總公司等8個研究開發機構,其中,河南省海潤實業總公司年銷售收入已連續5年突破1.5億元大關。
二、辦學實踐
(一)依據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更新專業設置,使學校充滿了旺盛的辦學活力專業建設必須把握社會經濟的發展趨勢,依據和預測行業發展需要求,發揮教育的先導作用。改革開放以來,我省農村經濟和社會結構發生了歷史性的變化和質的飛躍。伴隨這一變化,學校從八十年代初開始,便在全國高等農林院校中率先突破學科型專業的束縛,大膽實施了專業建設方案和專業改造計劃,先后設置了“養禽與禽病防治”、“獸藥工藝”、“制冷與冷藏技術”等七個新專業,這些專業填補了我國農林專科教育的空白,對推動我國高等農林專科教育的改革與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進人90年代,學校進一步加快了專業建設步伐,先后調整成立了生物工程系、食品工程系、經濟貿易系、信息工程系和人文與基礎科學系。截至現在,學校的辦學規模已由當初的2個專業,發展到32個專業和專業方向 (其中有2個國家級專業教學改革試點,3個省級專業教學改革試點),初步形成了牧、工、管、文相結合的專業體系,有效地滿足了社會經濟發展對高素質人才的需求。其中,成人教育和遠程教育已基本形成了專科、本科及研究生等多層次辦學格局。
(二)改革課程體系,更新教學內容,為社會培養了數以萬計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經過多年的教學研究與實踐,學校提出了“以提高素質為基礎,以培養能力為中心,融知識、能力、素質為一體,培養‘合格+特長’的優秀人才”的教學原則和人才教育質量觀。從1985年至今,學校先后11次對各個專業的培養計劃進行了完善和修訂,并對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進行了適時的更新與調整,使得專業教學更具有針對性和實效性。同時,將實踐教學環節由過去的“教學實驗、教學實習、生產實習”三階段更新為“實驗、實習、實訓、實崗”四個階段,極大的強化了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實踐證明,這些改革大大縮短了學生對就業崗位的適應期,畢業生深受廣大用人單位的歡迎。1997年至今,畢業生的供求比例連續7年平均達到1:5以上。
在多年的教學改革與實踐中,學校還有20多項教學研究成果榮獲國家級和省級優秀成果獎,在教育創新方面走在全省前列。其中,“增強牧業專科教育有效機制的探討”榮獲首屆國家級優秀教學成果特等獎;“高等農林專科教育人才素質要求與培養模式的研究與實踐”榮獲國家級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河南省優秀教學成果特等獎;“畜牧專業‘雙循環’教學系統工程的實踐”榮獲國家級級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畜牧專業‘324’教育新體系的成功實踐”榮獲河南省優秀教學成果特等獎.
(三)發展企業,服務行業,探索出了一條產學結合、良性互動的辦學模式
在做好專業建設和教學改革的同時,學校還依托強大的人才和技術優勢,堅持走產學研相結合的道路。本著“改造專業、發展企業、服務行業”的指導思想,探索出了一條產學結合、良性互動的辦學模式。多年來,學校始終把校辦產業當成科研成果向生產力轉化的窗口,當成學校的教學實習基地、成果轉化基地、生產經營基地、就業擇業基地來建設。也正是基于這種認識,才使得學校的校辦產業由當初一個簡陋的實習牧場,發展成為擁有數千萬資產的河南海潤實業總公司,并被命名為河南省校辦產業的明星企業和鄭州市重點保護企業。目前,海潤公司的產品暢銷全國各地。2002年,公司銷售收入達到1.756億元。
校辦產業的迅猛,帶動了河南省整個畜牧行業的發展。在學校校辦產業的帶動下,以鄭州牧專為輻射源興起的鄭州桑園畜禽飼料及獸藥經營市場迅速發展,并很快成為全國最大的畜禽飼料、獸藥專業市場和飼料加工集散地。河南海潤實業總公司已經成為推動農牧經濟發展的排頭兵和河南高校校辦產業發展的典范.
與此同時,學校還本著“雙方需求、優勢互補、互惠互利、共求發展”的原則,實施校企合作,產學一體。幾年來,通過產品開發、信息服務、技術服務、人員培訓、質量檢測監督、聯合經營等途徑,服務于整個畜牧行業的發展,先后與省內外600多家畜牧養殖、飼料生產、食品加工類企業建立了常年技術合作關系,協助地方政府建立養殖場300多家、飼料加工廠60多家、食品加工廠40多家,為300多家企業開發了新產品,培訓技術人員3000多人,并建立了200多個穩定的校外實習實訓基地,有力地推動了我省經濟的快速發展。
行業的快速發展,不僅為畢業生就業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和載體,而且還吸引著大批高中畢業生報考鄭州牧專。幾年來,學校普招生生源越來越充足(第一志愿率連年保持在90%以上)。
(四)加強培養,優化結構,培養和造就了一支高素質的師資隊伍本著“培養與引進并重”的指導思想,學校從1994年起,每年投入40萬元用于教師的進修與培訓。此外,為培養“雙師型”教師隊伍,學校還鼓勵并按計劃派出青年教師到生產一線參加社會實踐鍛煉,“雙師型”教師已占專職教師總數的80%以上。截至目前,在學校321名專職教師中,學術帶頭人32人,骨干教師108人,其中,有博士14人,有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省管優秀專家、省高校創新人才、省跨世紀學術和技術帶頭人、省骨干教師等27人。在所有的專職教師中,副高級以上職稱占總人數的32.7 %,碩士學歷以上占總人數的33.3%,基本形成了一支數量充足、結構合理、朝氣蓬勃、師德高尚的高素質教師隊伍。
(五)大力開展以應用技術為主的科學研究,為推動地方經濟的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多年來,學校堅持以應用研究為主,緊緊圍繞生物、畜牧及食品行業的發展需要,開展了大量的科學研究和科技推廣工作,為推動地方經濟作出了突出的貢獻 。
“九五”期間,學校先后承擔了國家、省、廳級科研項目200多項。其中,“九五”國家重中之重項目“牛肉加工及保鮮的研究”,獲得了河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
為推動河南省乳品行業的健康發展,提高乳產品質量,學校相繼開展了酸奶加工技術、含乳飲料加工技術、雙歧桿菌保健酸奶、乳品生化技術、低乳糖乳開發等12項省級科研項目,先后開發了酸奶露、學生奶等10多個產品,并分別轉讓到17家企業,極大地推動了河南省乳品行業的發展。截止目前,學校研制的部分產品仍是市場上的主導產品。2000年—2002年,王艷玲校長主持的“奶牛集約化飼養工程技術及乳業高新技術產業化研究”和吳祖興教授主持的“河南省優質乳制品開發及相關技術產業化應用研究”分別獲得河南省首屆創新人才基金資助和河南省重大科技攻關項目立項資助。
為從源頭上解決了無公害畜禽生產問題,10年來,學校承擔并完成了河南省重點、重大項目“主要畜禽優質全價飼料系列換代產品生產開發”,“無公害飼料研究開發”、“豬用芽孢菌微生態添加劑”、“中草藥對畜禽生產性能的研究”等10多個研究項目,這些研究成果在河南省海潤實業總公司等企業中得到了成功的實踐和廣泛的應用。
為加快河南省畜牧業集約化發展進程,學校又先后開展了“河南省工廠化養豬研究與示范”、“規模化養豬重大疫病診斷與防治研究”、“窯洞籠養雞生產與示范”、“肉兔工廠化生產配套技術研究”、“平原農區商品肉牛生產模式研究”等項目的研究。
大量的科研工作,不僅推動了河南省經濟發展,提升了學校的科研水平,而且,也使教師隊伍教師的整體素質得到了同步提高。其中,有3位博士,先后獲得省創新人才工程和省杰出青年基金資助。
在開展應用技術研究的同時,學校極為重視科技成果和先進技術的轉化與推廣應用,積極組織廣大師生投入農村經濟建設主戰場,把實用技術、科技成果送到農村。95年以來,共為農民舉辦各種技術培訓班1500余期,接受培訓的人員約10萬余人次,免費為農民發放各種技術資料8萬余冊(份),這些科普活動的開展,極大地提高了農民的科技意識和技術水平,為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和小康社會建設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產生了巨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六)加強基本建設,為學校教育事業的發展爭添后勁面對連續4年的擴招,學校大力改善辦學條件。2001年,學校投入1500萬元用于實驗室建設,并建成了120座的電子閱覽室和千兆校園以太網;2002年,學校投資2200萬元新建了三棟教學實驗樓;同年年12月,投資2000多萬元的教學樓開始動工,2003年暑期將交付使用。為加強實訓基地建設,學校在鄭州北郊征地60余畝,投資3000多萬元建成了海潤公司新飼料廠;在鄭州東郊征地200余畝,投資興建具有示范作用的農業生態科技園區,該基地的建設預計投入3000余萬元。這些投入有效地改善了學校的辦學條件,為學校教育事業的快速發展增添了后勁。
(七)畢業生就業形勢一枝獨秀與其它綜合類和工科類院校相比,高等農業院校素有“招不來,學不進”和農業科技人才“下不去,留不住”等實際難題。為擺脫這種困境,學校一是改革招生形式。從80年代初便率先在全省開始招收定向生、委培生、社會實踐生、實用人才大專班,到90年代,又率先在河南省招收農業職業高中對口生、初中起點五年制高職專業實驗班,這些舉措,打破了制約我國高等農林教育發展的主要瓶頸,有效地打通了人才通向基層的渠道,探索出了普通高等職業教育、成人高職教育、非學歷高職教育三位一體、協調發展的辦學格局。二是學校采取各種手段,利用各種方式,不斷加強與用人單位之間的聯系與和合作,積極為廣大畢業生就業鋪就就業平臺,構建就業網絡,有效地拓寬了畢業生的就業渠道。97年至今,畢業生供求比連續6年平均達到1:5以上,在2003年舉辦的人才交流會上,畢業生供求比達到1:6。其中,動物醫學、動物科學專業畢業生的供求比分別達了1:25和1:22。針對這種勢頭,河南電視臺、鄭州教育電視臺、河南日報、大河報、河南商報、河南工人日報、人才周刊等多家媒體曾多次進對學校畢業生的就業情況進行了專題報道。
時代跨入二十一世紀,學校將會繼續堅持把社會經濟發展需要和高等教育發展需要作為調整辦學方向的晴雨表和風向標,進一步增強憂患意思、競爭意識和國際意識,繼續認真探索辦好高等教育的基本規律,不斷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全面提高教學質量,全力以赴,打造品牌,不斷地提高學校辦學層次,為加快我省經濟發展和小康社會建設步伐做出新的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