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工程介紹
1.飼養規模
種豬場常年存欄生產母豬3100頭,公豬114頭,哺乳仔豬(28天斷奶)5210頭,保育仔豬(6—20kg) 7502頭,生長豬(20一50 kg) 9803頭,育成大豬(50一100 kg)7315頭。
2.廢棄物排放量及廢水水量、水質
經過對種豬場豬場廢棄物的長時間跟蹤檢測,徹底摸清了豬場污水排放量及特點,如表1所示。種豬場每天排放的鮮豬糞約59.3 t,豬尿及沖洗水278.3t。此排污量已結合工程的特點及飼養工藝的要求。進行了調整,進行清潔化生產。
考慮到當地人力資源豐富和人工工資相對較低的實際情況,豬糞采用人工收集的方式,以減少沖洗水的使用量,其中用于防暑降溫的清潔水進行回用,雨污分流,并按清潔化生產的要求,嚴格控制飼料中重金屬等飼料添加劑的使用量,以減少對周圍生態環境的影響。
同時把場區內的所有生活污水接人污水處理站進行集中處理,結合生態牧業項目的要求,經處理后的水部份進行綜合利用,其余經處理后全部達到國家規定的畜禽廢水排放標準。廢水在經過厭氧發酵的處理后,部分經發酵處理過的廢水作為生態有機肥加以利用,在遇到用肥淡季或雨季,全部廢水經進一步處理后,可以達到國家《畜禽養殖業污染物排放標準》(GB18596-2001)中所規定的標準。
3.工程設計規模
每頭豬每天排放的污染物按表1中數據計算,種豬場每天排放的鮮豬糞59.3 t,豬尿及沖洗水278.3 t,考慮到10% 的設計系數,該場的污水處理站處理規模為日處理豬糞污水300 t·d-1,有機肥加工車問處理豬糞40 t·d-1。
3. 處理工藝流程
工藝流程是設計指導思想的具體體現,也是整個工程成功與否的關鍵。本工程按生態理念為指導,注重資源綜合開發利用和生態平衡,協調環境保護、資源利用之問的關系,形成生態上與經濟上的兩個良性循環,工藝流程。
污水通過溝管由場區自流進入污水處理站,廢水先經過格柵,去除廢水中的稻草和大的懸浮物體,經沉砂井沉砂,去除廢水中的砂,減少管道等的堵塞情況發生,廢水自流進入集水池。考慮到豬場污水排放特點以及后續處理工藝的要求,集水池容積為100 m。進入集水池的廢水由泵泵入水力篩網,以進一步去除污水中的懸浮物和豬毛等雜物,水力篩網篩出的浮渣等集中進入集糞池,進行固體堆肥處理。
經處理后的污水自流進入水解酸化池。水解酸化的作用不僅在于降解部分懸浮物質,將復雜的有機物轉化為簡單的有機物質,提高廢水的可生化性能,同時也為后續好氧處理配水起到積極作用。水解酸化池容積為300 m。
本工程采用改良型的UASB發酵工藝,總池容為1350 m ,分成獨立的二格,便于后續管理運行,采用相互并聯的方式,日處理水量約為300 t,采用常溫發酵(520cC,冬季采用增溫的方式)。由于厭氧出水中污水的BOD/COD比值較小,僅為0.26,不利于污水的進一步處理,必須進行調節。
由酸化調節池中的一部份酸化污水進入配水池,以調節厭氧出水的BOD/COD的比值。配水池容積為150 m。。好氧處理工藝采用SBR污水處理工藝,采用自動化管理。SBR好氧處理池容積為600 m 。在工程設計時采用了穩定塘工藝,主要考慮到可以防止環保突發事故的發生,設置穩定塘也可以減少好氧處理運行費用。穩定塘總面積為19300 m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