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嘎、嘎、嘎”,一群體態笨拙的鴨子見有人靠近,邊叫邊搖晃著身體往池塘里跳,場面甚是逗人。這是記者近日桓臺縣在馬踏湖畔宋振東的養殖基地看到的情形。“這群鴨有2000多只呢。”宋振東笑著告訴記者:“我今年開始養鴨,沒什么規模,就是小打小鬧。”今年60歲的起鳳鎮華溝村村民宋振東原來一直在外干建筑。隨著年齡增長,他從今年開始轉行從事養殖業。“我以前沒有養過鴨,也是邊干邊琢磨,每茬養殖一般在2000只到3000只。”宋振東告訴記者,前些年養鴨進入了低谷,今年形勢比較好,養殖戶也比較多,每只鴨子最高可掙5元左右,第一年能掙到五六萬元吧。
據了解,宋振東主要養青年鴨,就是將鴨苗養到90天左右,再出售給其他養鴨戶。“這種養殖方式最大的優點就是生長周期短,資金周轉快,養殖風險小。”他說道。
雖說第一年養鴨,但宋振東頗有養殖心得。他不僅要把鴨子養好,更注重環保養殖。為此,他特意發明了一種方法,確保養鴨不污染水質。“鴨子就是邊吃邊拉,如果沒有防范手段,鴨糞排到水里后,對馬踏湖水質肯定會有污染。”宋振東說,為此,他專門買來養殖書籍從中汲取經驗,并發明了截污網,確保水質不受污染。
記者看到,宋振東用截污網把一定的水域圍了起來。據他介紹,在圍網內放養鴨子,鴨子糞便直接排泄后,不會流出網布。自己只要定時清淤就可以避免污染周圍水源。“養了鴨子,裝上截污網,就能保護好水質了。”宋振東說,我們這里的養殖戶都很重視環保,只有在沒有污染的水環境養出的鴨子,才會受歡迎。
如今,宋振東喂養的青年鴨遠銷浙江、上海、四川等地,按照目前市場行情,每只可賣30元左右。“我還加入了合作社。在合作社的幫助下,我的鴨子一點都不愁賣,讓我致富的信心更足了。我明年準備進一步擴大規模,盡快走上養鴨致富路。”宋振東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