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省擁有各級各類農技協組織6400余個,會員62萬人。涉及農、林、牧、漁、加工等70多個行業,分布在全省1100余個鄉鎮,初步形成了種、養、加、產供銷一體化的產業格局。農技協充分發揮了農業新技術“轉化器”、農業產業化“助推器”的作用,許多協會發展起來的產業已成為當地縣、市的支柱產業。這是記者從4日在黑河市召開的全省農村科普工作會暨省農技協聯合會理事會上獲悉的。
據悉,近年來,我省各級農技協組織以科技為紐帶,通過與大專院校、科研院所、農業技術推廣部門等的聯系與合作,率先引進和推廣適合本地條件具有較高經濟效益的新品種、新技術,發展高效農業,通過自身的組織網絡和農民科技致富帶頭人,使農業先進的實用技術和科研成果,轉換成廣大農民看得見、信得過、學得會的技術方法,在推廣普及農業科學技術和新成果轉化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其中,拜泉縣拜泉鎮養豬協會積極引進推廣高寒地區工廠化養豬新技術,實現了全年工廠化均衡養殖,大幅提高了養殖效益,目前養豬已成為拜泉縣發展地方經濟的一項支柱性產業。
在促進農業經濟結構調整和優化方面,圍繞支柱產業建立起來的農技協充分發揮示范帶動作用,通過為農戶提供產前、產中、產后系列化服務,采取“協會+公司+基地+農戶”、“協會+基地+農戶”、“協會+合作社+農戶”等形式,把分散的生產集中起來,把分散的經營聯合起來,帶動農戶進行規模化、標準化生產,形成“一會帶一片、一片帶一業”的輻射效應,加速了農業經濟結構的調整與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