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信息化服務現狀的個案研究
1 湖南省農業信息化個案調查的現狀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位于武陵山脈中段,現有人口270多萬人,其中少數民族人口約占全州人口的75%。全州總面積15 486平方公里,有耕地約214萬畝。湘西州是老少邊窮山地區,八個縣市中有7個國家級貧困縣,1個省級貧困縣市,經濟欠發達,交通不便,信息也相對閉塞。湘西自治州農業信息化進程的發展雖然還處在初始階段,但湘西州的信息化建設還是在逐步建設之中,并取得了一定進展。
1.1 基礎設施建設的不斷改進
在湘西自治州,遠程教育設施基本已經遍布到村級單位,很多村委會都有了電腦、投影儀、衛星接收天線等設備。借助于這些設施,各村的遠程教育也有序地開展起來,縣村一般每月開展的培訓有1~2次。如永順縣以彌猴桃和煙草為兩大支柱性產業,農民為了獲取更多的種植技術,通常會自主參加相關的遠程科技培訓。目前,湘西的遠程教育主要是農村黨員干部遠程教育、農村遠程教育及農村中小學遠程教育。農村黨員干部遠教站點建設自2003年開始試點,主要對黨員干部和農民進行黨課與農村實用技術的教育培訓。農村中小學遠程教育站點建設從2004年試點啟動以來,主要對農村中小學教師、學生進行教育、課程教學等等方面的教育培訓,同時也提供為農服務。二者共同發揮著服務于農村、農民的作用。
電話在農村主要是固定電話和移動電話。固定電話以前的使用率較高,現在因為農民認為固話資費中的座機費不值得,而有所降低。在調查的11個村里,年齡在20~40歲之間的農民90%以上都使用移動電話。鑒于這種情況,現在很多縣都開通了MAS系統,主要是為解決網絡覆蓋不到位但能收發手機信息的服務對象開發的一套服務載體。各縣都借助于此系統可以把縣領導干部、信息員、涉農對象等納入到手機數據庫。與農信通平臺共同擔當天氣預報、災情預警、農情疫情通報、時事農事、農產品供求等方面信息發送功能,最大優勢是信息傳播快捷。
電視的安裝基本已達到“家家有衛星”。各家各戶都能在家里收看到衛星電視,但是安裝有線電視的農戶卻不多,原因在于有線收費過高。所以農民看央視CCTV一7的節目并不多,多數選擇看自己地方臺的節目。
網絡建設方面,截至2010年,我國農村網民規模達到1.25億,占整體網民的27.3%,同比增長16.9%。這足以說明農民上網的機率會越來越大。目前,湘西州光纖已通到縣市一級,縣城周圍
3 km內的村莊一般也通了寬帶。建成了全州大環形和各縣小環形光纜傳輸網,村級主要是利用電話撥號上網。各縣級相關單位為了解決農民信息不通、農民生產過程中技術掌握難、農產品賣難、惠農政策知曉難等問題,大部分縣都設立了門戶網站。如某縣“農村信息網”,大小欄目共有60多個,在開設土地流轉、勞動力轉移與就業、農村實用技術、政策法規等常態欄目的同時還開設了農民信箱、網上展銷會、對話三農、三農熱線、農技1 10等網上互動交流欄目,在線問答、供求信息、價格行情、網上展廳、網上商鋪、技術視頻、專家庫等欄目是沅陵農村信息網的名優欄目。同時,科技、教育、氣象、水利等涉農部門都在積極地以電子政務為核心,面向農村提供信息服務及培訓,推進各部門網站的建立和應用工作。
1.2 科技特派員和大學生村官深受基層歡迎
科技特派員和大學生村官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發揮著不可小視的作用。在湘西自治州的偏遠鄉鎮及經濟發展水平落后的鄉鎮,雖然市級特派科技選派員的作用雖然不明顯,但是,州級或省級特派員明顯更受到農民的青睞,原因在于這些科技特派員通常都會帶著項目和資金為農民服務,使服務更具有長效性。科技特派員在農業信息的傳播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對于大學生村官,雖然他們多數不是農學專業畢業,依然普遍受到農村的歡迎。他們為村里的行政事務做了很多事,并且大學生自身的素質相對較高,在與農民面對面交流時,一般能更好地與他們進行溝通。在宣傳農業新知識、新技術時,能讓農民更容易理解。
1.3 宣傳力度的持續擴大
截止到2008年末,全國100%的省級農業部門設立了信息工作的職能機構,97%的地(市)級農業部門、80%以上的縣級農業部門、67%的鄉鎮建立了農村信息化管理或服務機構,為農村信息化發展提供了組織保障。而信息化服務與管理機構的設立必然要依托組織的宣傳。湘西自治州的12396科技服務平臺和12316三農服務熱線開通情況正朝著良好的方向發展。如某縣的縣、鄉鎮領導、農技、氣象人員、村干部以及種、養、加、修大戶手上都有一張縣農村一體化服務中心的綠色小名片,上面印有縣農村信息網站地址、農民信箱、三農熱線等各項服務內容和聯系方式,目的就是方便群眾辦事,干部群眾稱贊這是一張“連心名片”。
本文地址:
http://www.qingqingav.com/industry/HTML/4651.html,如要轉載,請注明轉載自中國農業人才網
[1] [2] [3] 下一頁
文章錄入:希望的田野 責任編輯:耕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