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黃羽肉雞的優勢與發展對策
80 年代以來,黃羽肉雞發展從最初的地方雞種群養,經歷了專業戶飼養、小型企業到公司+ 農戶的一體化養殖歷程,黃羽肉雞已成為我國特色畜牧業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據中國畜牧業協會統計,2009 年我國肉用仔雞和黃羽肉雞上市量均達到35 億只,表明黃羽肉雞已經成為我國動物蛋白極為重要的提供者。黃羽肉雞在我國消費群體正逐漸擴大,江蘇、安徽、浙江、四川、江西、河南和海南等7 個省已成為除兩廣以外生產黃羽肉雞的主要省份。全國各省、區的黃羽肉雞飼養量也在逐年增加,在華東和華南的經濟發達地區以及北京、上海和重慶直轄市,黃羽肉雞已成為當地暢銷的畜產品,市場需求量呈上升趨勢,價格也一直保持在高位。
一、黃羽肉雞應對風險能力強
由于多種原因,我國的畜產品市場波動很大,雞蛋和雞肉消費不夠均衡,節假日消費集中,且價格波動較大,今天雛雞每只賣幾毛錢,兩個月之后每只的價格可能達到了3 元,常使企業進退兩難?煞駥炠|肉雞生產和優質雞蛋的生產結合起來,培育既可以生產優質肉雞雛雞,也可以進行優質雞蛋的生產呢? 我們認為完全可行,其重要的經濟意義在于可以增加養殖者生產經營的靈活性,應對雛雞市場價格的波動。
河南三高農牧股份有限公司圍繞這一目標,以固始雞為基礎培育了各具特色的若干個品系,緊密結合固始優質雞和固始雞優質蛋的市場需求,篩選培育了幾個配套系,同時結合現場實際生產的需要,進行配套系飼養管理規程的研究。
這 些配套系可進行優質的雞蛋生產,也可進行優質肉雞雛的生產,還可以出售價格不菲的優質淘汰老母雞,在相當程度上規避養殖的市場風險。配套系含有地方雞種的特點,使得雞只具有較好的適應性和抗病力,特別適合我國農民在房前屋后庭院里進行小規模的飼養,既可以用來解決自身蛋白質的供應問題,也可以成為一項家庭的主要收入來源。
二、黃羽肉雞生產的模式
農戶是弱勢群體,在購銷的各個環節中基本喪失了市場談判能力,也不具備生產技術的研發能力。而“公司+ 農戶”的生產模式組合了公司和農戶的優勢資源,前者作為該模式的主體,要負責市場營銷和技術研發工作,后者具備勞動力和生產場地資源,兩者緊密結合和合作,可以揚長補短,相得益彰。
據某公司的市場調查表明,目前市場上銷售的活雞75% 都是由“公司+ 農戶”生產的。這說明了該模式的生命力和優越性。廣東省溫氏集團和江蘇省武進縣立華畜禽有限公司,都有成功的“公司+ 農戶”經驗,值得廣大業內人士學習和借鑒。除了溫氏和立華的運營模式,市場上還出現了以下幾種“公司+ 農戶”模式。
(一)以飼料公司和“合作社骨干”組成的利益共同體模式 在安徽全椒縣,某飼料公司墊付飼料款,每包飼料提取4 元錢給合作社骨干;具備組織能力和技術服務能力的合作社骨干,統一購買雛雞和藥物,并賺取合理的營銷利潤;飼料公司經過精確計算,保本收購養雞戶肉雞,若市場價格高于保本收購價格,則超出部分由養雞戶,飼料公司和合作社骨干三方按一定比例分成。在市場行情比較低迷的時候,該模式似乎更受養雞戶的歡迎。
(二)自由的“公司+ 農戶”模式 基于“高雞苗價格,高飼料價格和高肉雞回收價格”的溫氏模式,有時會使一些養雞戶覺得自己賺錢少,所以出現養雞戶流失,自己單干的情況。安徽某公司采取的辦法是:按照市場價格向養雞戶銷售飼料和雛雞,但不保底收購,公司免費幫助養雞戶銷售肉雞。這種方式的好處是滿足一些有技術、資金實力的養雞戶,博弈好的市場行情的需要,從而保持住與養雞戶的合作關系。這些養雞戶也可以在進雞前選擇“溫氏模式”,給客戶多一種選擇。
(三)完全市場化的“公司+農戶”模式 在山東聊城每年上市“ 817” 肉雞5 億多只,其產業鏈以 完全市場化的特征運轉。飼料廠、屠宰廠、種雞場和肉雞飼養者各自進行專業化生產。前一天晚上種雞場確定“ 817” 的雛雞價格,屠宰廠根據自己的庫存多寡確定每 500克 活雞收購價格的升降。我們感覺到,似乎有一只無形的手在指揮著產業鏈良性運轉著。這種模式適合成熟的、高度專業化的市場環境。
三、注重雞場的細節管理
隨著我國肉雞業的不斷發展,肉雞業進入了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關鍵時期,已擺脫了單純量的限制,到了需要提高生產效率、提高產品質量的時期。但我國黃羽肉雞的快速發展,使得很多企業大干快上,在雞舍投入方面普遍簡陋,隔熱性能不好。90 年代初期飼料成本并不高,僅是現在的三分之一左右,而肉雞生產卻處于典型的求大于供的情形。目前人工成本、飼料等生產資料居高不下,應該把改善雞舍條件放到首位,因為雞舍結構和設施屬于一次性投資,分年度攤銷。若要長期從事該行業,就必須通過對現有雞舍的改造,不斷改善雞舍隔熱、保溫效果。實現雞舍環境控制的自動化,使養雞不受外界環境變化的影響,創造良好的飼養環境,適當增加飼養密度,提高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推動我國黃羽肉雞產業的結構優化和總體素質提高。
本文地址:
http://www.qingqingav.com/industry/HTML/4795.html,如要轉載,請注明轉載自中國農業人才網
文章錄入:朗晴 責任編輯:耕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