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我國無土栽培的發展趨勢。
無土栽培雖具有十分廣闊的前途,但由于技術要求嚴、設施裝備投入高,受我國生產、消費、資金、技術等方面因素的限制,目前不宜盲目發展,更不能全套照搬國外的生產模式。應結合當地實際進行研究試驗,在推廣應用中走出一條實用可行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無土栽培之路。廣西南寧、桂林、北海均有科技示范園,進行無土栽培示范。
3.1 因地制宜發展具有本地特色的無土栽培技術 由于自然資源、生產技術、市場環境等因素千差萬別,因此各地不能全盤照搬國外或其他地區的生產方式和管理方法。如栽培基質的選擇,應在試驗的基礎上大膽嘗試利用本地資源,北方用棉子皮,南方用木薯渣,營養液配方也應根據各地水質、化肥種類等的不同,做出靈活調整;還應根據各地區消費習慣及氣候特點,選擇無土栽培的作物種類。總體看,南方以廣東為代表,以深液流水培為主;東南沿海長江流域以江浙滬為代表,以浮板毛管、營養液膜技術為主;北方廣大地區由于水質硬度較高,水培難度較大,以基質栽培為主;無土栽培面積最大的新疆戈壁灘,主要推廣魯SC型改良而成的砂培技術。各地應根據當地的具體情況建立適合本地區特點的無土栽培技術體系。廣西目前運用無土栽培把棗樹矮化種植于大棚內。
3.2 大力發展立體栽培模式 我國人口占世界總人口的 1/4,但耕地面積僅為世界總耕地面積的1/7,人均耕地面積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且我國是水資源相當貧乏的國家,被列為世界上 13個貧水國之一,全國人均水資源占有量僅為世界人均水平的 1/4,農業每年缺水約300億m3。要使我國經濟保持可持續發展,不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必須不斷提高有限土地面積的生產效率,拓展農業生產空間。據研究,立體栽培能充分利用空間和太陽能,可提高土地利用率 3~5倍,提高單位面積產量 2~3倍。為節約土地資源和水資源,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生產效益,我國要加強立體栽培方面的研究,大力發展立體栽培技術。
3.3 簡化技術,循序漸進
無土栽培作為一項現代農業生產技術,涉及的范圍包括棗樹栽培、肥料、病蟲害控制、農業工程及自動化控制等多個學科,其技術難度、管理的復雜性均高于有土栽培,不易被農民所掌握,推廣起來有一定的困難。這就需要各地農技推廣或科研部門把特定的無土栽培技術進行總結,制定成簡便易行的操作步驟,先從科技示范園專業合作社做起,如需配制適宜當地某種作物的某種無土栽培方式所需的營養液,農民只需購回特定的專用復合式完全化肥,加入到一定比例的水中便可使用,在一定時間后,再加入要求量的部分或全部營養物質即可。先試驗性探索,再大規模投入生產應用,及時總結無土栽培技術的管理和操作經驗,并加以推廣。同時還要對農民進行有關的技術培訓,提高操作技能和管理水平。
3. 4 低成本,增加效益
無土栽培技術在發達國家和地區多使用專用設施和設備,如成型的各種栽培槽、商品化基質、營養液的自動監控及管理系統等。這些設施設備費用約為 170元/m2,這在我國若干地區是不現實的。在發展無土栽培時應考慮成本條件及技術力量和社會因素,因此,通過諸多方法和技術避開高投入問題是推廣無土栽培技術的關鍵。無土栽培的類型和方式多種多樣,應根據實際情況就地取材,篩選出各種無土栽培設施替代品或采用人工、半人工管理的方式,增強無土栽培技術的實用性。如用爐渣、木薯渣、稻糖代替蛭石、草炭基質,用各種水泥、磚、土槽代替泡沫、塑料栽培槽等,并與簡易大棚結合起來,均能降低成本、增加效益。
3.5 發展有機生態型無土栽培技術
目前,我國大部分地區采用的無土栽培方式仍以無機耗能型為主,不僅耗能高、污染環境,而且生產的食品硝酸鹽含量超標。因此,應大力推廣有機生態型無土栽培技術,其具有投資小、用工少并易操作等優點,能夠生產高產優質鮮棗,該技術在生產過程中全部使用有機肥,以固體肥料施入,灌溉用清水,耗能低,灌溉排出液對環境無污染,有機生態型無土栽培的優點是以有機固態肥取代傳統營養液,操作管理簡單,大幅度降低無土栽培設施系統的一次性投資,大量節省生產費用,對環境無污染,產品質量優。目前,全國有機生態型無土栽培的推廣面積超過無土栽培總面積的 60%。有機生態型無土栽培能適應當前生態農業及綠色食品發展的需要,只有大力推廣有機生態型無土栽培。才能實現傳統農業向現代化農業的轉變,才有周年鮮棗供應。
無土栽培的興起,將使農業、園藝、林業、花卉生產及開發等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