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甘肅省棗樹生產存在的主要問題
通過調查甘肅省棗樹生產還存在諸多問題,這些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我省棗樹的生產與發展,在此我們對存在的突出問題進行了歸納總結,各地在發展棗樹生產時可以借鑒和參考,以制定出適合當地棗業發展的對策。
2.1 重發展輕管理現象嚴重
近年來,棗產品供銷兩旺的勢頭持續發展,退耕還林優惠政策扶持,棗樹成為各地果樹發展的又一熱點。如皋蘭、靖遠等縣,每年新栽面積都在數百公頃以上。但由于缺乏深入細致的市場調研和技術經濟分析,沒有進行有效的宏觀調控,各地在發展的規模、速度特別是引種方面仍存在很大盲目性,不是根據市場上短缺什么品種發展什么品種而是當地有什么品種發展什么品種,不是市場需要多少就發展多少而是當地有多少宜棗面積就發展多少。由于發展速度太快,育苗工作沒有跟上,優質合格的成品苗不能滿足需要,致使許多地方栽植成活率低,棗果實品質退化。而且長期以來,我省棗樹的栽培技術落后,管理粗放,致使樹勢生長衰弱,樹形紊亂,病蟲害嚴重,產量低而不穩,質劣薄收,經濟收入微薄。如果采取新技術和綜合管理配套措施,可大幅度提高產量,增加經濟收入。
2.2 產業發展不平衡
多年以來,我省在棗樹生產中重栽培,輕新品種新產品開發和市場開拓,有特色的高附加值產品幾乎沒有,市場建設更是薄弱。棗果品流通體制落后,棗果實銷售網絡未能建立起來,而發展中的個體購銷組織還不完全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新要求,難以準確捕捉市場信息及宏觀的市場動態,致使流通在一定程度上已成為制約我省棗樹生產發展的瓶頸。隨著低產棗園改造和大批幼樹進入結果期,棗果產量將會大幅度增加,如不及時加強市場開拓,屆時棗產品的銷售將面臨嚴峻挑戰。
2.3 品種結構欠合理,良種化程度低
甘肅省棗樹的生產一直以地方品種為主,多年來林業部門及個人從外省引進了數十個棗樹品種進行了引種栽培,其中不乏表現優良的品種,但僅為零星種植,未形成規模。目前我省的棗樹品種基本上仍然是制干品種一統天下,約占80%。迄今對專用加工品種尚缺乏研究和開發,加工在很大程度上只是為了解決銷售出路問題。鮮棗的營養成分豐富是干棗不能相比的,其中,鮮棗VC 含量是干棗的33 倍,但是經加工、制干后會大量丟失。所以,對鮮棗的開發利用應引起人們高度重視。近年來,有的縣(區)引進了梨棗、冬棗等以鮮食為主的品種,市場銷路很好,而且這些品種的成熟期與普通大棗錯開,可填補鮮棗上市的空白。還有,目前各地的主栽品種基本上都還是傳統地方品種,良莠不齊和品種退化現象嚴重,而在新發展幼樹時仍然是很少考慮引進優良品種或對本地品種進行選優更新。
2.4 栽培單產低質量差
由于普遍存在重發展輕管理現象,技術普及力度不夠,致使目前我省平均每公頃鮮棗產量只有3 015kg(每667m2 產量201 kg),個別縣每公頃鮮棗產量甚至僅有334.2 kg。然而更令人擔憂的還是質量下降問題,除了品種自身和病蟲為害等造成的質量差之外,近年來許多地方由于過度施用化肥和化學農藥等造成的質量下降問題也很嚴重。質量是棗產業的生命,再不抓質量問題,棗樹種植業前景堪憂。
2.5 棗果實加工品技術含量偏低
多年來,我省棗加工業始終處于落后狀況,在蘭州市場上,未經清洗、包裝的干棗隨處可見,好的大棗也有賣成白菜價的,很是可惜。而外地進入我省市場,經過簡單清洗、烘干和包裝的干棗,售價在18~36 元/kg,其升值空間可見一斑。再有,陜西、河北、山東等地,通過對棗產品的開發,加工后的干棗售價能達到30~70 元/kg,升值空間更大。在棗產品加工方面,我省棗產業還大有可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