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選項種時應主要考慮哪些性狀?
養貉的最終目的是為了獲取優質的毛皮。而皮張價值的高低取決于毛絨品質和張幅的大小。為此,選留種貉時,應考慮下列幾種經濟性狀:毛色、毛絨密度、針毛平齊程度、背腹毛差異和體型的大小。
2.選擇各項性狀都有哪些具體要求?
最后選定種貉應在冬毛完全成熟,體軀也達到成年貉大小的時候,在貉場取皮之前。上述性狀均可分為三個等級。毛色分為青灰、灰黃和灰白;密度分為密、稍稀和稀疏;針毛平齊程度分為平齊、欠齊和不齊;背腹毛差異(長度和毛色)分為差異不大、差異較大和差異過大;體重公貉分為8千克以上、7~8千克和7千克以下,母貉分為6.5千克以上、5~6.5千克、5千克以下。選種時,可按本場留種率由優至劣依次選擇。
3.怎樣選留母貉?
選留經產母貉時,除考慮毛絨品質和體型大小外,還應適當地考慮繁殖情況。一般要選胎產仔7只以上、母性好、仔貉成活率高的母貉。前一年未產仔的母貉,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有的是漏配,有的是飼養不當使母貉過肥或過瘦造成發情不明顯,使母貉失配空杯。如果是由以上原因造成的空懷母貉,可以繼續飼養。凡是患乳房炎未治愈、母性不強、仔貉成活率低、連年空懷、難產及做過剖宮產手術的母貉,一般應淘汰。
4.怎樣選留種貉?
一只公貉往往與幾只母貉交配,因此,公貉對貉群后代質量的影響遠遠超過母貉。種公貉的選擇尤其要注意選毛絨品質優良和體型大的。選擇兩歲齡以上公貉時要參考它往年的配種記錄和它所配母貉的產仔記錄。一般應選擇在配種期交配次數在15次以上,所配母貉的胎產仔數平均在7只以上的種公貉。若是大規模飼養,公母比例按1:3留種,家庭小規模飼養可按1:1~2留種。
5.怎樣進行選配?
選配時,首先要避免近交(公母3代以內無血緣關系),然后,選擇毛絨品質和體型等性狀優于母貉的公貉進行選配。這樣能充分發揮優良種公貉的配種潛力,限制品質差公貉的配種機會,提高貉群后代的質量。大的飼養場從育種角度考慮,若想使某一個性狀在幾年內迅速得到提高,則可采取同質選配(相同優良性狀公母相配),若想使兩個或幾個性狀同時得到提高,一般則采取異性質選配(具有不同優良性狀公母相配)。
6.白貉毛色遺傳有什么特點?怎樣選項配?
白貉于70年代末曾在黑龍江地區野外發現過,后又在家養貉后代中出現過,屬于毛色遺傳基因的突變現象。后由中國農業科學院特產研究所進行培育和研究,已明確其白色性狀的遺傳特點,確定了優化選育的方法,純化型的白貉已廣泛推廣。
由特產研究所選育的白貉有兩種類型:一種是全身毛絨均呈均勻一致的純白色,針、絨毛從尖部至根部亦為純白色,眼有棕黃色或淡藍色,或呈一黃一綠的鴛鴦眼;另一種是鼻尖、眼圈、耳緣、四爪和尾尖呈普通色貉的顏色,而而身體的其余地方針絨毛均呈白色,眼多為褐色。兩種類型的白貉體型和毛絨品質均與普通色貉美觀明亮,又可著色染成人們所喜愛的任何毛色,所以經濟價值較普通色貉皮更高一些。
兩種白貉的白色遺傳性均屬顯性遺傳,但由于存在著顯性基因純合致死的現象,故所有白貉的遺傳基因均屬于雜合型的。因此,無論白貉之間選項配,還是白貉與普通色貉之間選配,其后代中所分離的白貉比例均為1/2左右。
因此,白貉的選育宜采用白貉與普通色貉之間的雜交選配,這樣可避免顯性基因的純合致死,后代生活力亦強。白貉與白貉之間的選配一般不宜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