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指導思想、基本原則與發展目標
(一)指導思想
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機械化促進法》和《農業機械安全監督管理條例》,認真落實《國務院關于促進農業機械化和農機工業又好又快發展的意見》提出的各項政策措施,按照在工業化、城鎮化深入發展中同步推進農業現代化的要求,堅持走中國特色的農業機械化發展道路,以轉變農業機械化發展方式為主線,以調整優化農機裝備布局結構、主攻薄弱環節機械化、推廣先進適用農業機械化技術和裝備為重點,加強農機農藝融合、機械化與信息化融合,落實完善政策,促進技術創新,培育發展主體,壯大人才隊伍,強化公共服務,進一步提高農機裝備水平、作業水平、科技水平、服務水平和安全水平,努力推動農業機械化又好又快發展。
(二)基本原則
——因地制宜,分類指導。根據不同區域的自然稟賦、耕作制度和經濟條件,采取相應的技術路線和政策措施,推進不同地區農業機械化發展,鼓勵有條件的地方率先實現農業機械化。
——重點突破,科學發展。以促進農機農藝融合、機械化與信息化融合、調整優化農機裝備結構布局、實現重大裝備技術突破等為重點,加大協同攻關和工作力度,加快實現糧食主產區、大宗農作物、關鍵生產環節機械化,帶動農業機械化全面協調發展。
——鼓勵創新,完善機制。創新完善農機社會化服務機制,提高農機利用效率和效益。加快農機工業現代企業制度建設,搭建以企業為核心、科研為基礎、示范推廣為推動力的科技創新平臺,提高研發能力和制造水平。
——市場主導,政府扶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引導社會資本、技術和人才等要素投入,繼續加大對農業機械購置、使用、維修和農機工業的財政、金融等扶持力度,調動企業研發生產和農民購機用機積極性。
(三)發展目標
“十二五”時期農業機械化的發展目標是:到2015年,農機總動力達到10億千瓦,主要農機裝備數量穩步增長,裝備結構更加合理,區域發展更加協調。糧棉油糖等大宗農作物機械化水平明顯提高,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60%以上,水稻、玉米等生產全程機械化取得長足發展,主要經濟作物機械化生產和現代設施農業取得明顯進展,養殖業、林果業、農產品初加工機械化協調推進。農業機械化科技創新能力和技術應用水平明顯提升,農機農藝融合度、機械化與信息化融合度進一步提高,增產增效型、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農業機械化技術廣泛應用。農業機械化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取得重大進展。農機服務組織化程度和社會化服務能力明顯提高。拖拉機和聯合收割機萬臺死亡率持續下降,農機安全生產形勢保持平穩。